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肉是人類蛋白質、脂肪、鐵、鋅、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的主要來源,在人類進化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人們越來越關注肉的攝入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食肉來源也呈多元化發(fā)展,肉的營養(yǎng)品質正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關于肉蛋白質的消化產物的認識并不夠深入,其瓶頸問題在于肌肉蛋白質成分復雜,難以有效進行分離鑒定。
本課題從肌肉蛋白質消化產物的分離和鑒定著手,以傳統(tǒng)的食品營養(yǎng)學理論為切入點,以體外模擬實驗模型為載體,采用蛋白
2、質組學等技術,研究不同加熱溫度對肌肉蛋白質消化產物的影響,比較牛肉、豬肉、禽肉和魚肉等四種主要肉食在體內和體外消化產物差異,為進一步認識探索肉食源性蛋白質在體內的消化代謝產物規(guī)律奠定前期基礎。主要研究內容和結果如下:
1.加熱程度對肌肉蛋白質體外消化的影響
將豬肉加熱至中心溫度60℃,65℃,70℃和100℃,另一組不加熱(4℃)作為對照;經體外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分步消化,模擬人體胃腸道消化過程。消化產物通過基質輔助
3、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串聯(lián)質譜和納升級液相串聯(lián)質譜兩種方法分析鑒定。研究發(fā)現(xiàn),加熱后豬肉蛋白發(fā)生變化,全蛋白一維電泳各條帶光密度下降。隨加熱溫度升高,豬肉蛋白質消化率呈降低趨勢。不同加熱處理組間消化產物大小分布存在差異,4℃組和100℃組之間差異顯著。鑒定的肽段數(shù)量在不同處理組之間也存在差異,70℃處理組消化產物中800~2000Da肽段數(shù)量最少。胃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受蛋白質加熱程度影響較大。
2.不同種類肌肉蛋白質體外與大鼠體內
4、消化差異研究
將豬肉、牛肉、雞肉和魚肉加熱至中心溫度70℃,分別鑒定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體外分步模擬消化產物,和經四種蛋白質飼喂7天后大鼠的胃部和空腸食糜。消化產物脫鹽后通過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串聯(lián)質譜和納升級液相串聯(lián)質譜兩種方法分析鑒定。體外實驗發(fā)現(xiàn),豬肉和牛肉經胃蛋白酶消化后,酶解產物肽段序列相似度高于雞肉組和魚肉組,但是豬肉蛋白的消化率顯著高于牛肉蛋白,雞肉蛋白和魚肉蛋白的消化率介于二者之間。由胰蛋白酶進一步降解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青魚肌肉蛋白質及其凝膠特性的研究.pdf
- 食鹽腌制對肌肉蛋白質磷酸化的影響.pdf
- 中國對蝦貯藏保鮮過程中肌肉蛋白質組學研究.pdf
- 棘胸蛙蝌蚪與幼蛙肌肉蛋白質組初步研究.pdf
- 不同加工豬肉制品的蛋白質體外消化比較研究.pdf
- 幾種主要淡水經濟魚類肌肉蛋白質凍結變性機理的研究.pdf
- 鳙魚和秘魯魷魚肌肉蛋白質理化特性及凝膠特性的研究.pdf
- 中國對蝦貯藏過程中肌肉蛋白質生化特性變化規(guī)律研究.pdf
- 豬肉三聚磷酸酶調控肌肉蛋白質凝膠特性的研究.pdf
- 草魚冷藏過程中肌肉蛋白質的組成和理化特性變化研究.pdf
- 茶多酚結合殼聚糖對冷藏大黃魚肌肉蛋白質的影響.pdf
- 凝膠增強劑對帶魚肌肉蛋白質熱凝膠形成的影響及機理研究.pdf
- 不同種類蠟的應用比較
- 反芻動物飼料CNCPS蛋白質組分和可利用粗蛋白質(uCP)的比較研究.pdf
- 宰后肌肉蛋白質和組織結構變化與冷卻豬肉持水性的關系研究.pdf
- T-2毒素誘導凡納濱對蝦肌肉蛋白質變化的規(guī)律.pdf
- 類PSE雞胸肉蛋白質凝膠特性的研究.pdf
- 貯藏期間不同部位延邊黃牛肉蛋白質降解及品質分析.pdf
- 一水肌酸和胍基乙酸對育肥豬蛋白質代謝及其宰后肌肉蛋白質變化的影響.pdf
- 蛋白質氧化對白斑狗魚及高白鮭肌肉蛋白物化特性和功能性質的影響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