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主要從以下幾部分進行論述:
第一部分 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
目的:
觀察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NAVA)對于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肺氣體交換、呼吸力學和人機同步性的影響,探討NAVA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中的作用。
方法:
對于10例患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早產兒分別先后給予SIMV
2、和NAVA模式通氣各60min,在模式選擇順序上采用隨機化處理。比較2種模式下肺氣體交換(pH、PaCO2、 PaO2、 FiO2、 PaO2/FiO2)、呼吸力學(自主呼吸頻率、平均氣道壓、吸氣峰壓、EAdi信號幅度、吸氣分鐘通氣量、吸氣潮氣量及呼吸做功)、人機同步性(吸氣觸發(fā)延遲時間、吸呼氣轉換延遲時間、神經性吸氣時間、機械性吸氣時間、吸氣觸發(fā)延遲時間內EAdi增加幅度、神經性吸氣時間內EAdi增加幅度)等指標。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
3、S19.0軟件包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1.患兒在應用SIMV和NAVA兩種模式下動脈血pH、PaCO2、PaO2、FiO2、PaO2/FiO2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
2.NAVA模式下PIP與神經性吸氣時間內EAdi增加幅度呈線性相關(R2=0.757,P<0.05),機械性吸氣時間與神經性吸氣時間呈線性相關(R2=0.753,P<0.05)
3.呼吸力學指標比較:<
4、br> 患兒在NAVA模式時PIP、EAdi-peak、EAdi-min、自主呼吸頻率、呼吸做功均呈降低趨勢,VTi/kg和VTi/EAdi-peak較SIMV模式增大(P<0.05)。
4.同步性指標比較:
(1)吸氣時間:SIMV模式比NAVA神經性和機械性吸氣時間明顯縮短(P<0.05)。
(2)延遲時間:SIMV模式比NAVA吸氣觸發(fā)和吸呼氣轉換延遲時間明顯延長(P<0.05)。
(3)
5、 EAdi增加幅度:SIMV模式下吸氣觸發(fā)延遲時間內EAdi增加幅度和神經性吸氣時間內EAdi增加幅度較大(P<0.05)。
(4)吸氣觸發(fā)延遲與神經性吸氣比例:SIMV模式下吸氣觸發(fā)延遲時間與神經性吸氣時間比例較高(P<0.05)。
結論:
本研究驗證了NAVA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短期有效性,與SIMV相比NAVA能改善患兒人機同步性,能以較低的氣道壓力達到同樣的氣體交換,減少呼吸做功,從而更好地實
6、現肺保護性通氣策略。
第二部分 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對新生兔機械通氣呼吸力學和同步性的影響
目的:
觀察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NAVA)對于新生兔機械通氣中呼吸力學和同步性的影響。
方法:
以24只日齡5-7天的普通級新生新西蘭兔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4組:對照組6只,機械通氣組18只(NAVA組6只、壓力支持PSV組6只、壓力控制PCV組6只)。機械通氣三組通氣支持水平分4步遞增:NAVA支持水
7、平由1.0cmH2O/μV起步,每隔10min增加1.0cmH2O/μV直至4.0cmH2O/μV; PSV壓力支持水平由5cmH2O起步,每隔10min增加5cmH2O直至20cmH2O; PCV壓力控制水平由5cmH2O起步,每隔10min增加5cmH2O直至20cmH2O;最后調整三種模式初始吸氣壓力至相同水平并繼續(xù)通氣6小時。觀察不同壓力支持條件下和不同模式之間呼吸力學和同步性指標的差異和變化。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
8、包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1.不同壓力支持水平對呼吸力學的影響:
(1)三種模式隨壓力支持水平增加,EAdi峰值、神經性吸氣時間內EAdi增加幅度、中樞呼吸頻率逐漸降低(p<0.05)。
(2) NAVA模式PIP與△EAdi-NTi×NAVA level的乘積成明顯線性相關(R2=0.921,p<0.05),PIP和VTi不與支持水平呈同步增加趨勢,吸氣觸發(fā)延遲時間
9、內EAdi增加幅度無差異。
(3)隨PSV和PCV支持水平增加,PIP、VTi逐漸增高,各組間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吸氣觸發(fā)延遲時間內EAdi增加幅度PSV5cmH2O組高于其余PSV組(p<0.05)。
2.不同壓力支持水平對同步性的影響:
(1)隨NAVA支持水平增加,各組間吸氣觸發(fā)和吸呼氣轉換延遲時間(Td,Cd)、神經性和機械性吸氣時間(NTi,MTi)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0、br> (2)隨PSV支持水平增加,吸呼氣轉換延遲時間(Cd)逐漸縮短,甚至出現呼氣提前切換(p<0.05),神經性吸氣時間(NTi)逐漸延長(p<0.05),吸氣觸發(fā)延遲時間(Td)在PSV15cmH2O組較其余PSV組縮短,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機械性性吸氣時間(MTi)各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3) PCV模式下隨壓力水平變化吸氣觸發(fā)提前或延遲外,還出現了無效觸發(fā)(無EAdi信號時觸發(fā)通氣以及有
11、EAdi信號無觸發(fā)通氣),各組間不同步比例波動于36.67%~54.17%,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隨PCV壓力水平增加,神經性吸氣時間(NTi)逐漸延長(p<0.05),機械性性吸氣時間(MTi)各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3.三種通氣模式間呼吸力學和同步性指標的比較:
(1)經6小時通氣后,NAVA模式PIP、EAdi峰值、△EAdi-NTi幅度、中樞呼吸頻率較低;PCV模式△EAdi-Td和△
12、EAdi-NTi幅度相對其余2種模式較高;PSV模式中樞呼吸頻率較高(p<0.05),三種模式VTi和EAdi基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相比其余2種模式,NAVA吸氣觸發(fā)延遲時間(Td)較短,吸呼氣轉換延遲時間(Cd)、神經性吸氣時間(NTi)、機械性吸氣時間(MTi)明顯延長(p<0.05),Td/NTi和△EAdi-Td/△EAdi-NTi比例較低(p<0.05)。
4.三種通氣模式間呼吸力學和同
13、步性指標變異系數的比較:
相比其余兩種模式,NAVA模式PIP、VTi、△EAdi-NTi、機械性吸氣時間MTi變異率較高,吸氣觸發(fā)和吸呼氣轉換延遲時間(Td、Cd)、△EAdi-Td、Td/NTi、△EAdi-Td/△EAdi-NTi變異率較低(p<0.05)。
結論:
1.三種模式隨壓力支持水平增加,EAdi和中樞呼吸頻率均有逐漸降低趨勢,高水平PSV和PCV易出現過度支持和抑制呼吸,結合EAdi和中樞
14、呼吸頻率有助于呼吸機壓力的設置和調整。
2.隨壓力支持水平增加,NAVA觸發(fā)轉換同步性無差異,不同壓力水平PSV和PCV同步性差異變化較大,不同步比例較高。
3.相同壓力支持水平下NAVA相比PSV和PCV呼吸負荷較低,同步性較好。
4.NAVA呼吸力學指標更符合呼吸生理變化,同步性變異系數更穩(wěn)定。
第三部分 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對新生兔膈肌超微結構和細胞凋亡的影響
目的:
研究N
15、AVA、PSV、PCV三種通氣模式和不同通氣時間對膈肌超微結構和細胞凋亡的影響,探討NAVA模式在呼吸機相關性膈肌功能障礙(VIDD)中的作用。
方法:
將42只日齡5-7天的普通級新生新西蘭兔隨機歸入對照組、NAVA3H組、NAVA6H組、PSV3H組、PSV6H組、PCV3H、PCV6H組。機械通氣各組分別行10%水合氯醛3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進行氣管切開插管進行機械通氣。呼吸機參數設置如下:NAVA組EA
16、di觸發(fā)0.5μV,吸氣時間設為EAdi幅度降至峰值的70%停止供氣并切換為呼氣,FiO221%,PEEP2cmH2O,NAVA level調整至PIP與PSV和PCV相同(2.5-3.0 cmH2O/μV);PCV組FiO221%,PEEP2cmH2O,壓力控制水平(PCabove PEEP)15cmH2O,吸氣時間0.33秒,呼吸頻率40次/分;PSV組FiO221%,PEEP2cmH2O,壓力支持水平(PS above PEEP)
17、15cmH2O,流量觸發(fā)0.3L/min,吸氣流速下降至峰流速20%時,吸氣向呼氣轉換。三種通氣模式各選取3小時(3H)和6小時(6H)兩個時間點,每個時間點各6只新生兔。在通氣結束時間點放血處死,對照組不給予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腹腔注射麻醉后立即處死。實驗對象取膈肌組織電鏡下膈肌組織超微結構的改變情況;TUNEL方法檢測膈肌細胞凋亡率;以及RT-PCR檢測Caspase-3 mRNA的表達。
結果:
1.膈肌超微結
18、構的觀察:三種模式在通氣3小時后均出現Z線部分模糊,肌纖維間線粒體開始出現腫脹,肌原纖維排列較整齊,肌節(jié)較完整、清晰;PSV3H組脂質空泡形成;PCV3H組肌纖維間線粒體腫脹較明顯伴嵴變形。通氣6小時后NAVA6H組和PSV6H組線粒體腫脹進一步加重,肌原纖維排列開始出現疏松,PSV6H組較多脂質空泡形成,PCV6H組部分肌原纖維溶解斷裂,排列疏松且不規(guī)則,肌絲出現裂隙,Z線部分消失;肌纖維間線粒體腫脹明顯、外膜消失、部分線粒體呈絮狀、
19、髓樣變。
2.各組膈肌石蠟切片經TUNEL方法檢測膈肌細胞凋亡指數(AI),PCV3H組明顯高于NAVA3H和PSV3H組(p<0.05),6H各組均較3H各組增高(p<0.05),PCV6H組明顯高于NAVA6H、PSV6H組(p<0.05)。
3.Caspase-3 mRNA的表達:PCV3H組Caspase-3 mRNA的相對表達量均較對照組增高(p<0.05),通氣3H三種模式比較無差異(p>0.05),三種
20、模式通氣6H組均較對照組和通氣3H組增高(p<0.05),PCV6H組較NAVA6H組和PSV6H組明顯增高(p<0.05)。
結論:
1.相比于PCV模式,NAVA和PSV可減輕對于膈肌纖維的結構損傷。
2.膈肌細胞凋亡可在機械通氣早期出現,凋亡比例隨機械通氣時間延長而增高,相比于PCV模式,NAVA和PSV模式可減少膈肌細胞凋亡比例。
3.膈肌細胞Caspase-3 mRNA表達隨機械通氣時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創(chuàng)新型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在呼吸衰竭肺保護性通氣及撤機中的應用.pdf
- 無創(chuàng)通氣在呼吸衰竭中的應用
- 新生兒機械通氣
- 比例輔助通氣疊加同步間歇指令通氣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應用研究.pdf
- 常見呼吸衰竭的機械通氣
- 新生兒急性呼吸衰竭的臨床和實驗研究.pdf
- 呼吸衰竭機械通氣相關生理
- 高頻震蕩通氣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應用.pdf
- 神經調節(jié)輔助通氣在ARDS患者中的應用.pdf
- 廈門新生兒機械通氣,
- 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應用孫兵
- 新生兒急性呼吸衰竭臨床分析研究.pdf
- 新生兒高頻震蕩呼吸機械通氣hfov
- 喉罩通氣在新生兒復蘇中的應用和評價.pdf
- 新生兒急性呼吸衰竭79例臨床分析.pdf
- 新生兒機械通氣的護理
- 409例新生兒呼吸衰竭臨床資料分析.pdf
- 新生兒機械通氣和安全氧療
- 機械通氣在臨床中的應用
- 新生兒正壓通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