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語言習得,貴州師范大學晏懋思,一、基本概念(1),母語 Native language本民族、本國的語言,通常是自幼習得的語言外語 Foreign language其他民族或外國的語言劃分標準:國家和民族第一語言(L1)人學會的第一種語言第二語言(L2)在學會第一種語言之后學習或學會的任一語言劃分標準:學語言的時間,基本概念(2),習得在非教學的、自然的狀態(tài)下獲得一種語言 學習在正式教學的狀態(tài)下獲得知識和能
2、力的活動,二、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獲得的基本現(xiàn)象,所有的第一語言學習都成功,第二語言學習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Vivian Cook提出的一些現(xiàn)象一個患失憶癥的成年男子無法記憶任何新信息,卻能很好地學會一種第二語言――法語,包括法語的詞匯。英國小學生每周學一小時意大利語,但他們閱讀意大利語的能力超過閱讀英語。能說第二語言的人在解決問題時的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超過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如愛因斯坦、納博科夫,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獲得的基本現(xiàn)象
3、,一位操雙語(法語和阿拉伯語)的摩羅哥婦女在一次車禍中受傷,十天蘇醒后,她只說法語,不會阿拉伯語,第十一天,她只說阿拉伯語,不會法語,第十二天,她說流利的法語和很差的阿拉伯語,三個月以后,她恢復了原來雙語的能力。會說英語的法國人講法語時,他們的濁音起始時間(VOT)與不會講英語的法國人不同。第二語言學習者會很快學會適合其性別的發(fā)音,如男士說英語進行時態(tài)的-ing時傾向于發(fā)-in,女性傾向于發(fā)-ing。,怎樣研究第二語言習得(歷史回顧
4、),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四十年代—七十年代)Charles Fries,Robert Lado ,Stockwell, Bower, 和Martin 偏誤分析error analysis(五十年代—八十年代)Uriel Weinreich中介語理論interlanguage,Lado語錄,「本書基本上認定:我們可以把學生要學的語言及其文化,和他們自己的母語及文化拿來作系統(tǒng)化的比較,就可以預測及描述出
5、容易學習及不易學習的句型。 」「學習外語到底容易或困難,其關鍵就在于母語與外語的比較。類似母語的部份就比較容易學,不同的部份就比較難學。 」 --摘自《跨文化語言學》(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CAH),Moulton's 5 Audiolingual slogans,1. A language is speech, not writing.2.
6、 A language is a set of habits.3. Teach the language, not about the language.4. A language is what native speakers say, not what someone says they ought to say.5. Languages are different.,對比分析的理論背景(1),心理學:行為主義(behavio
7、rism)重復的刺激-反應行為,語言習得由習慣組成。(habit formation)SLA:克服母語的習慣,養(yǎng)成L2的新習慣。研究焦點:可觀察的外顯(行為)反應上;知覺、直覺的概念被認為是屬于心靈主義派的、不合理的探索領域。如果錯誤是可以被預測的,那么便能避免壞習慣的養(yǎng)成。,對比分析的理論背景(2),語言學:Structurism只探究明顯地可觀察的數(shù)據(jù)。語言學家的任務就是描述人類語言,同時指出這些語言的結構特征。語言可
8、以分解、拆散成小片段或單位。這些已經(jīng)分解的小單位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描寫、對比、重新組合成為一個整體。說話者只是言語行為的發(fā)生體,并非原因。->1940~1950間:語言學家紛紛遠赴全球各地,記錄整理異國的文法規(guī)則。,對比分析的目的,第二語言學習的唯一障礙是母語的干擾。通過對學生的母語和目的語進行科學的結構分析,可以找出兩者之間的區(qū)別以及區(qū)別程度的大小。 這些區(qū)別能使語言學家預測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所有困難。,對
9、比分析的步驟,描寫。借助于形式語法,對所比較的兩種語言進行詳細的描寫。選擇。由于不可能對有關的兩種語言所有的方面都進行比較,因此,必須對要比較的某些語言形式做些選擇。對比。對兩種語言所選擇出來進行比較的語言形式加以印證,并詳細列出它們之間的關系。預測。在以上三個步驟的基礎上,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和學習困難進行預測。,對比分析的成果,Robert P. Stockwell, J. Donald Bowen, and Joh
10、n W. Martin,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of English and Spanish提出困難層級制(hierarchy of difficulty)文法依據(jù)語音的標準,還加上了「結構對應」和「功能/語義對應 Clifford Prator(1967):將文法由簡單到難分0-5級,,對比分析的兩種版本:強勢版本:用對照分析方式來預測困難等級的方法。弱勢版本:使用對照分析法來解釋可以觀察的到
11、困難。Oller和Ziahosseiny提出細微差異(subtle differences)版的對照分析假說理論:“不管在單一或多種語言系統(tǒng)間,即使他們的差異極為渺小,終究還是會產(chǎn)生困惑?!?對比分析的不足之處,對比分析理論對學習者錯誤的預測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母語與目的語表面上相似的地方往往是學習者困難所在和易犯錯誤的地方。 許多對比分析研究主要限于目的語和母語的音位系統(tǒng)和句法系統(tǒng)的表層結構特征的比較。Chomsky:語言習得的
12、過程不是只有習慣而還有創(chuàng)新的過程。Long and Sato:致命缺失:只依靠語言產(chǎn)物的分析來解釋心理語言學的過程事實上,在漢語學習中,學習者的許多困難以及學習者所犯的許多錯誤都與漢語和母語之間文化方面的差異有關。,從“偏誤分析”到“中介語” 到“學習者語言,Corder (1967 ) “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 errors”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Rod
13、 Ellis(1994) A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偏誤分析 1960-1980’s,偏誤/錯誤 能夠觀察到的現(xiàn)象錯誤Mistake: 由于疲勞、激動等原因導致的語言失誤學習者能夠自己糾正這種失誤偏誤Error: 學習者由于處在尚未掌握目的語規(guī)則的階段而產(chǎn)生的對系統(tǒng)性的偏移。偏誤是學習者在語言習得的特定階段所產(chǎn)生的語言偏移,學習者不能自己糾正這種語言
14、偏移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Competence vs performance,偏誤的種類,語際偏誤: 受學習者第一語言干涉產(chǎn)生的偏誤語內偏誤: 無論學習者操何種語言,均會產(chǎn)生類似的偏誤偏誤原因 語際偏誤:來自第一語言的干涉 InterferenceIs the book of my friend. 我學習中文在師大。語內偏誤:泛化 Overgeneralization I wonder w
15、here are you going。這里都是內人。,“偏誤分析”的程序與步驟,Corder(1974)提出了偏誤分析步驟和方法及其評價方法,大大地促進了偏誤分析的發(fā)展。偏誤分析包括五個步驟: 1. 學習者語言樣本的收集;2. 學習者偏誤的鑒別;3. 學習者偏誤的描寫;4. 學習者偏誤的解釋;5. 學習者偏誤的評價。,1. 學習者語言樣本的收集,語料收集通常涉及三方面的問題:(1)語料收集的范圍:大規(guī)模、特定規(guī)模、個案;
16、(2)影響學習者語言偏誤的因素:口語、書面語的、會話、敘述;話題的內容;學習者的水平、母語背景、習得的環(huán)境(3)語料收集的方式:自然表達、面談、誘導、實驗;橫向與縱向;,2. 學習者語言偏誤的鑒別,問題之一: “偏誤”和“失誤”的鑒別問題鑒別困難的原因:把學習者“語言能力”看做是“單質”(homogeneous)的,因而無法解釋學習者語言偏誤中出現(xiàn)的“變異” 現(xiàn)象; 問題之二:如何區(qū)分學習者的“顯性偏誤”和“隱性偏誤” 。
17、,3. 學習者語言偏誤的描寫,語言偏誤的描寫方法:1. 根據(jù)目的語規(guī)則的分類進行描寫; 2. “表層策略分類法” :“表層策略”是指學習者在語言表達中改變語言表層結構的方式。這種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學習者的認知策略和認知過程。描寫方法的局限性:如果這些表層策略并沒有反映學習者實際的認知過程,那么這些描寫方法的價值就值得懷疑。,4. 學習者語言偏誤的解釋,對學習者偏誤的解釋需要對偏誤的來源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來建立與第二語言習得
18、相關的過程。因而,對學習者偏誤產(chǎn)生的來源的分析,是基于偏誤產(chǎn)生的過程的分析。通過過程的分析對作為產(chǎn)出結果的偏誤進行解釋?;谶^程的偏誤分析和解釋才有意義。,5. 學習者語言偏誤的評價,對偏誤的評價涉及三個問題:1. 究竟哪類偏誤問題更嚴重,有人認為,詞匯偏誤比語法偏誤更嚴重;有人認為,整體偏誤比局部偏誤更嚴重;2. 母語者和非母語者在評價學習者偏誤時是否有差別。研究表明,非母語者的評價比母語者更嚴格。3. 評價的標準問題。研究
19、表明,母語者與非母語者在評價標準上有很大的差別。,對偏誤分析的批評,研究者只集中分析偏誤,忽略二語習得的全貌。偏誤的來源常常難以確定。第二語言學習者會避免使用某些他們感到困難或容易出錯的結構 Japanese and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made fewer errors with relative clauses than Arabic and Farsi learne
20、rs of English, but they produced fewer.,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 (Schachter, 1974),Number of relative clause errors L1 groupNumberPersian43Arabic31Chinese9Japanese5American0,Relative clause produ
21、ction,L1 groupCorrect Error Total % ErrorsPersian131 4317425Arabic123 3115420Chinese 67 9 7612Japanese 58 5 638American 173 0173-,Contrastiv
22、e Analysis Vs Error analysis,Mentalist Theory,Linguistics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deeper, abstract, universal properties of language compare to behaviorist concern with observed input-output, and observable differences
23、 between languages Goal of linguistics: discover the underlying grammar that generates an infinite set of grammatical sentencesHow do we know meaningless sentences are grammatical?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
24、ep furiously.*Colorless sleep ideas green furiously.,How can we disambiguate two meanings? Behaviorist investigation only concerned with actual output. Need to look “deeper” into the structureVisiting relatives
25、can be boring.“Relatives who visit can be boring.”“To visit relatives can be boring.”雞不吃了?!半u不吃食了?!薄拔也怀噪u了?!?surface and abstract/underlying structures posited,Who do you want to see? Who do you wanna see?
26、;Who do you want to feed the dog?*Who do you wanna feed the dog?You want to see who?You want who to feed the dog?Whoi do you want to see ti?Whoi do you want ti to feed the dog? *李小姐還找不到一個肯嫁的男人.李小姐還找不到一個肯娶的男人.,語言
27、學研究的領域: 語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通過母語者的內省進行研究任何語言運用的證據(jù)都是不相關的.語言被視為大腦內置的一個組成部分“黑箱”的概念?!昂谙洹敝复竽X控制語言的區(qū)域,我們無法直接進行觀察,心靈主義理論對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習得觀念的影響,語言習得機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 內在的大腦器官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共同使用這個器官
28、會從輸入的語言數(shù)據(jù)中搜索出數(shù)據(jù)類型,并形成語法規(guī)則導致第一語言習得中“主動建構語法”理論的產(chǎn)生。兒童會搜索出數(shù)據(jù)類型,“中介語”理論構念產(chǎn)生的緣起,70年代,對比分析和偏誤分析先后衰落,人們試圖尋找一種新的心理語言學理論來研究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言語行為和習得過程。但是,要建立這樣一種理論,必須明確兩個問題:(1)究竟哪些是與第二語言習得相關的語言現(xiàn)象;(2)必須建立某種“理論模型”(theoretical construct)作
29、為理論框架。,理論模型,要在繁雜的語言現(xiàn)象中明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對象和范圍,必須建立某種“理論模型”(theoretical construct)作為理論框架。只有建立這樣一種框架,才能進一步澄清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相關的語言現(xiàn)象,才能建立關于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心理語言學理論。所謂“理論模型”是指基于可觀察的現(xiàn)象通過推論而獲得的概念。這種構念有助于言語行為事件的觀察和分析。,(3)“中介語”理論模型的提出,基于上述原因,Selink
30、er根據(jù)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言語行為事件的觀察,提出了“中介語”這一理論模型,并在1972發(fā)表的“中介語”這篇文章中對這一理論假設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中介語這一理論構念的提出,標志著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理論的根本改變。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由此走向科學的發(fā)展道路。,Selinker的中介語假設,1、Selinker關于中介語的定義 “中介語”可以用作從語言學上描寫的數(shù)據(jù),即可觀察到的語言輸出……我們認為,這種言語行為是高度結構化的。在語言遷
31、移的綜合研究中,在我看來,我們不得不承認中介語的存在,而且必須作為一個系統(tǒng)來對待,而不是作為一個孤立的錯誤的集合來看待。,中介語理論研究的先驅,“中介語”這個概念最初是Selinker1969年提出的,但是中介語理論并非Selinker一個人建立的。在早期的中介語理論建設中,還應提及另兩位先驅,即Corder和Nemser。他們幾乎是同時提出了與Selinker的理論相似的理論假設。,Corder關于學習者語言系統(tǒng)的理論假設,Cor
32、der關于學習者語言系統(tǒng)的理論假設與Selinker有所不同。學者們認為,“中介語”是一個中性概念,因而學界普遍使用這個概念。Corder早期則從不同的角度對中介語系統(tǒng)進行描述,這些描述反映了“目的語中心”(TL-centered)的觀點。,Corder關于學習者語言系統(tǒng)的描述,(1)學習者的“過渡能力”Corder(1967,1971)最初把學習者的語言系統(tǒng)看作一種“過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
33、的表現(xiàn)。所謂“過渡”是指學習者的語言系統(tǒng)不斷地向目的語的方向發(fā)展。Corder的觀點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學習者的習得過程是一個由學習者的母語系統(tǒng)向目的語系統(tǒng)過渡的過程。,簡單代碼的再建構過程,按照這種假設,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的起點類似于兒童習得母語最初階段的“簡單代碼”(simple code)。這種簡單代碼隨著習得過程的發(fā)展逐漸復雜化。這一過程是一種“再建構”(re-structure)過程。復雜的結構不斷地替換簡單的結構,并不
34、斷地進行整合,逐漸接近目的語規(guī)則。,簡單代碼的再結構過程圖示,簡單代碼 復雜結構,,,,,母語 目的語,Nemser關于學習者語言系統(tǒng)的理論假設,1.Nemser關于“近似系統(tǒng)”的定義2.Nemser關于“近似系統(tǒng)”的基本觀點3.關于Nemser近似系統(tǒng)的評價,Nemser關于“近似系統(tǒng)
35、”的定義,Nemser(1971)把學習者的語言系統(tǒng)描述為“近似系統(tǒng)”,即“學習者實際運用的偏離的語言系統(tǒng)”。其定義包括3個含義: (1)學習者的“近似系統(tǒng)”是相對于目的語系統(tǒng)而言的;(2)學習者的近似系統(tǒng)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系統(tǒng); (3)學習者母語系統(tǒng)是一種干擾源。,,“近似系統(tǒng)”以目的語為參照,學習者的“近似系統(tǒng)”是相對于目的語系統(tǒng)而言的。也就是說,這個近似系統(tǒng)是以目的語為參照的。Sharwood Smith (1994)
36、認為,學習者的近似系統(tǒng)是一個不斷演化的系統(tǒng)。它使學習者越來越接近目的語系統(tǒng),越來越遠離源語言系統(tǒng)(the source system)。,“近似系統(tǒng)”圖示,La表示近似系統(tǒng),La1……lan表示近似系統(tǒng)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這些不同階段的近似系統(tǒng)構成了一個連續(xù)體。學習者在不斷地加工目的語輸入的基礎上,逐漸地建立起近似目的語的系統(tǒng)。,“近似系統(tǒng)”是動態(tài)系統(tǒng),學習者的近似系統(tǒng)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系統(tǒng)。由于這個近似系統(tǒng)是以目的語系統(tǒng)為參照的,
37、兩個語言系統(tǒng)的差異必然會促使學習者不斷地向目的語標準靠近。另外,學習者不可能在瞬間接觸到整個目的語系統(tǒng),他必須逐漸地加工和消化目的語規(guī)則。由此推動近似系統(tǒng)向目的語系統(tǒng)靠近。,母語系統(tǒng)是一種干擾源,按照Nemser的看法,學習者的母語系統(tǒng)是一種干擾源。母語的干擾使學習者的語言系統(tǒng)偏離目的語系統(tǒng)。學習者的語言系統(tǒng),相對于目的語系統(tǒng),實際上是一種“偏差”(deviant),或者說是對目的語系統(tǒng)的背離。,Nemser關于“近似系統(tǒng)”的基本
38、觀點,(1)關于學習者的近似系統(tǒng)的本質 (2)關于學習者近似系統(tǒng)的三種模式 (3)關于近似系統(tǒng)的內在結構的自主性問題。(4)關于僵化現(xiàn)象,學習者近似系統(tǒng)的本質,Nemser認為,學習者的言語是一種模式化的語言系統(tǒng)的產(chǎn)物(patterned product)。所謂“模式化的語言系統(tǒng)”,是就近似系統(tǒng)的內在結構的規(guī)律性和系統(tǒng)性而言的。言外之意,學習者的語言系統(tǒng)不是雜亂無章的偶然事件。即使這種具有瞬間變化特征的語言系統(tǒng)依然是有規(guī)律可循
39、的。,(2)近似系統(tǒng)的三種模式,Nemser的實驗研究表明,學習者的言語表現(xiàn)為一種系統(tǒng)的、有規(guī)律的固定模式。這種模式化的言語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所謂移民的言語模式;二是模式化的個體方言;三是學習者的洋涇浜。,移民的言語模式,許多英語比較熟練的德國移民經(jīng)常把英語的輔音發(fā)成母語的輔音;如:將/sw/ 發(fā)成[?v]。許多說英語的匈牙利人經(jīng)常在表數(shù)量的短語中省掉復數(shù)標記;如:three boy,模式化的個體方言,個體方言主要是由
40、實用的系統(tǒng)構成的。如出租車司機、旅館服務員以及酒吧服務員用于簡單交際的語言。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有限的語法有限的詞匯有限的語義功能,學習者的洋涇浜,經(jīng)常使用洋涇浜的是一些學語言的學生。他們可以用目的語流利的交際,但并沒有掌握基本的語言規(guī)則。阿拉伯學生和教師對話的例子:學生:Same? (一樣嗎?) (這兩個詞發(fā)音方法一樣嗎?)教師:Same. (一樣。),近似系統(tǒng)的自主性問題,Nemser認為,學習者的近似
41、系統(tǒng)有其內在的結構。它既不同于學習者的源語言系統(tǒng),也不同于其目的語系統(tǒng)。這種具有內在結構的近似系統(tǒng),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系統(tǒng)的自主性。 如匈牙利人把英語的/θ/讀作/fθ/或/sθ/。這種音位結構既不來源于母語和也不來源于目的語。,(4)關于僵化現(xiàn)象,Nemser發(fā)現(xiàn)了“僵化”現(xiàn)象。他把這種僵化現(xiàn)象稱作“穩(wěn)定的中介系統(tǒng)” 或“永久的中介系統(tǒng)和次系統(tǒng)”(permanent intermediate system and subsyste
42、m)。主要表現(xiàn)在具有同樣母語背景的學習者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語時所出現(xiàn)的帶有固定模式的錯誤。這種帶有固定模式的錯誤構成了學習者的“洋腔洋調”。,關于僵化(fossilization)的概念,所謂“僵化”,是存在于潛在的心理結構中的一種機制。由于這種機制的存在,學習者無法達到中介語連續(xù)體的終點。他們會在語言習得的某個階段或某個水平上停頓下來。一些非目的語規(guī)則一直保留在中介語系統(tǒng)中,從而使他們的語言水平停滯不前。這種現(xiàn)象,無論學習者的
43、年齡多大,一旦發(fā)生,即使是繼續(xù)學習也無濟于事。,關于“僵化”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Selinker等 (1978) 認為,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外在因素,指社會環(huán)境對SLA產(chǎn)生的影響。與目的語社團接觸較少,或學習的動機減弱,便出現(xiàn)僵化現(xiàn)象;內部因素,包括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的態(tài)度、心理距離以及年齡的限制等,這些因素也會導致語言的僵化。,Selinker對中介語定義的解釋,20年后,Selinker對中介語的定義做了一個簡要的解釋。他認為
44、,引文中的主要之點有二:一是“學習者的可觀察到的言語輸出是高度結構化的”;二是,中介語“必須作為一個系統(tǒng)來對待,而不是作為一個孤立的錯誤的集合來看待”。,中介語定義的基本含義,(1)中介語是與學習者的語言表達相關的言語行為系統(tǒng);(2)中介語是一個高度結構化的系統(tǒng);(3)中介語是一個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而不是彼此孤立的錯誤的混合體。,Selinker關于中介語系統(tǒng)的描述,五個“中心過程”: (1)語言遷移過程(2)訓練造成的遷移過程
45、(3)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過程(4)學習策略(5)交際策略,Selinker提出的“潛在的心理結構理論,(1)中介語產(chǎn)生的心理機制Selinker認為,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有兩個途徑:一是成功的學習者,可以通過重新激活語言習得機制,即Lenneberg所說的“潛在的語言結構”來獲得第二語言;他們可以像兒童習得母語那樣,把普遍語法直接轉換成目的語語法。但是,大多數(shù)學習者無法激活“潛在的語言結構”。,Selinker提出的“潛在的心理
46、結構”理論,大多數(shù)第二語言學習者激活的是“潛在的心理結構” (latent psychological structure)。這種結構指的是一般的認知機制。成人第二語言學習者正是通過這種機制來獲得第二語言能力。但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語言能力是不完整的,無法與兒童習得母語或第二語言所達到的水平相比。,魯健驥,八十年代初《中介語理論語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詞語偏誤分析》《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第二語言習得課程講義
- 第二語言習得復習題
-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問答梳理
- 第二語言習得復習提綱
- 兒童母語習得第二語言習得的比較研究.pdf
-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建
- 交際策略與第二語言習得.pdf
-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及應用論文
- 第二語言習得的認知模式.pdf
- 兒童與成人第二語言習得比較及兒童第二語言教學.pdf
- 第二語言習得中母語遷移現(xiàn)象分析
- 俄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習得研究.pdf
-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名詞解釋+要點概括
- 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語用遷移研究.pdf
-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重點知識點
- 克拉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與俄語教學.pdf
- 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程度副詞習得研究.pdf
-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差比句習得研究.pdf
- 漢韓同形詞第二語言習得研究.pdf
- 中國環(huán)境下的語言輸出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