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央電化教育館“十五”教育技術立項課題交流研討會,,2024/3/29,,黎,加厚,信息時代的教學創(chuàng)新——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戰(zhàn)勝SARS,思考著如何面對后SARS時期的教育技術發(fā)展的時候,我們重新相聚在婺源,共同研究十五立項課題的發(fā)展,交流課題研究的經驗。,為了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理想讓我們唱起同一首歌,中央電教館“十五”總課題《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學與教的理論與實踐》是為了更好地實現
2、用現代教育技術y研究推動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用信息技術帶動教育的現代化。 ——引自:中央電教館立項課題情況簡報第一期,,This is a change world!,2003年,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了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新時期,發(fā)達地區(qū)的 “校校通”工程大規(guī)模建設已經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的重心轉向以新課程改革為導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培訓為核心,推進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深入發(fā)展。,教育信息化的熱潮在中國大地蓬勃興起,校校通工
3、程,多媒體課件,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建構主義,研究型學習,資源庫建設,元數據編碼規(guī)范,資源型學習,新課程標準,多元智力理論,英特爾未來教育,WebQuest,Big6,拾荒式學習,做中學,PBL,虛擬學習,協(xié)作學習,互動學習,SDL,任務驅動,幾何畫板,語文四結合,教育門戶網站建設,教育技術西部行,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游戲化學習,學生作品集,檔案袋評價,行動研究,信息化教學設計,學習對象,微格教學,錄像分析,主題式教學,主題網站建設,網絡課
4、程,我們要認真研究和反思近幾年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探索在中國實現教育信息化的規(guī)律,及時調整我們的發(fā)展策略,避免重大的失誤,真正實現跨越式的發(fā)展……,婺源靜思(1),婺源靜思(2),——資料來源:www.ed.gov,2002:美國人的反思,,僅有32%的四年級學生閱讀熟練,從1985年到2000年,在教育上的投入增加了兩倍,,在我們開展的各種基于網絡的研究型活動中,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他們對學習的知識真正理解了嗎?我們對教育信
5、息化的巨大投入,真正在教學中發(fā)揮了作用嗎?學生的學業(yè)成就提高了嗎?我們對教育信息化規(guī)律的探索有哪些自己的發(fā)現?我們的研究課題有哪些自己的創(chuàng)新?,婺源靜思(3),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面臨的問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滯后現象”。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外圍現象”。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 “低認知水平,簡單技術操作現象”。…………,婺源靜思(4),中央電教館“十五”立項課題交流研討會的框架問題:,基本問題: 我們的教育科研課
6、題怎樣才能有創(chuàng)新?單元問題: 1、課題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2、如何實施課題方案才能達到研究目的? 3、如何迎接課題中期檢查?,,,自由發(fā)言,介紹自己的課題研究:課題名稱課題假設(或課題預期目的)課題的創(chuàng)新點目前的研究進展課題研究的困難,十五課題大家談,十五課題大家談,課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如何判斷課題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課題研究的證據充足嗎?課題研究過程帶給自己哪些體驗?,基于標準的整合;基于問題導
7、向的整合;基于科學研究的整合;基于結果的整合。,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深入發(fā)展,,,基于標準的“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探索發(fā)展到今天,亟需從盲目的、自發(fā)的、隨意的、分散的、與課程無關的狀況走向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國家教育技術標準,規(guī)范地、科學地、按照世界一流水平的要求來實施?;趪倚抡n程標準。基于國家教育技術標準。,,活動1、介紹“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學習的基本原則:(1)原汁原味;(2)本土
8、化;(3)與教學改革相結合。,,制定國家教育技術計劃的背景,1996年:讓美國學生為21世紀做好準備:迎接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挑戰(zhàn)(Getting America‘s Students Ready for the 21st Century: Meeting the Technology Literacy Challenge.)2000年:信息化學習:把全球教育放在所有孩子的指尖(e-Learning: Putting a World-Cl
9、ass Education at the Fingertips of All Children.)2003年:正在制定第三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the third 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 Work is different ...? Tools are different ...? Communication is different ...? Information is di
10、fferent ...? Kids are different ...And Learning Is Different!,面對一個迅速變化的世界,你準備好了嗎?,,,工作變化了。。。工具變化了。。。通訊與交流變化了。。。信息變化了。。。兒童變化了。。。 ——學習也變化了。。。,InternationalSociety forTechnology in Education,,N ational E ducation
11、al T echnology S tandards P r o j e c t,,國際教育技術協(xié)會,www.iste.org,國際教育技術協(xié)會(ISTE),ISTE是美國一個著名的教育技術組織,它的宗旨是提倡運用信息技術來促進教學和管理,其成員包括教師、信息技術專家、教學管理者。ISTE通過出版刊物、舉辦會議、在線信息交流和提供服務來幫助所有學科教師,使他們能很好地利用教育技術把技術與課程有機整合起來,從而改進教學效果。,《美國國
12、家教育技術標準》學生版的編制和修訂是在1994年-1998年之間完成的;ISTE協(xié)會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聯合了全美主要的17個專業(yè)教育團體;標準的寫作班子匯集了來自全美各地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他們將自己的教學中實踐編成了標準中的課程案例和單元案例。項目核心小組派出了專家到美國的各個州去進行試驗和驗證標準的草稿,還通過網絡廣泛地征求意見。全過程前后集中了2000多人的意見而形成了標準。,NETS picture,ReleasedN
13、ECC ’98URL:http://cnets.iste.org,1998年6月發(fā)表面向學生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NETS*S),1999年:修訂面向學生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Connecting Curriculum and Technology,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規(guī)定了從幼兒園到高中12年
14、級學生的信息技術和行為規(guī)范標準,以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學習、獨立思考、正確決策和生活自立等能力,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使他們意識到信息技術在整個一生中的重要性。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面向學生的《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課程與技術整合》中文版,2003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第一部分 課程與技術整合;第二部分
15、 面向學生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第三部分 課程整合;第四部分 多學科教學資源單元附錄翻譯出版這本書的現實意義在于:通過對美國教育技術標準的研究,為制定中國的教育技術標準提供參考與借鑒;通過對美國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案例的了解與學習,促進我國中小學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開展。,2000年:美國制定面向教師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
16、ers,2001年:美國推出面向管理者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為學生、教師和教育管理者提出了在現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學生道德、信息意識、信息技能,在學習活動中應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問題等行為標準。,面向學生的基礎技術標準,,1. 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完全了解信息技術系統(tǒng)的性質和運作。熟練使用信息技術工具
17、。2. 社會、道德和人類問題了解有關技術的道德、文化和社會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tǒng)、信息和軟件。明確認識技術對于終身教育、協(xié)同工作、個人目標、效能的作用。3. 信息技術作為效能工具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工具促進學習、提高效能并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使用效能工具來協(xié)作構建加強技術的工作模式,準備發(fā)表和生產其他創(chuàng)造性作品。4. 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利用遠程通訊與同學、專家和其他人交流與合作。使用
18、多種媒體和方式與大眾有效地交流信息與思想。5. 信息技術作為研究工具運用技術工具從多種信息來源中查找、評價和收集資料。運用技術工具加工信息,報告結論。評價和選擇新的信息資源和新的技術方法以完成某一特殊任務。6. 信息技術作為解決問題和做出決策的工具利用技術資源解決問題,做出全面、合理的決策。利用技術來發(fā)展策略,解決實際問題。,資料來源: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Standards for Student, pp10.,,針對不同年級提出了學生具備信息素養(yǎng)的績效指標、課程案例和課程方案說明:,學前-小學2年級小學3-5年級初中6–8年級高中9–12年級,提供范例和方案,每一部分績效指標包括相關的實例或方案描述,用以說明績效指標如何在真實的教學情景中體現。,多學科教學資源單元,《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帶給我們的一個新概念是“多學科教學資源單元”,反映了課程綜合化的新型教育觀:課堂教學越來
20、越以學生為中心;跨過人為的學科分界,把學生與現實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問題導向式學習方法;要求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幾個概念,多學科:涉及一個或幾個以上的學術內容的活動。322頁主題單元(Thematic Unit)324頁與特定的主題相關的一個教學單元,單元中的所有的活動相互聯系。資源單元(Resource Unit)323頁圍繞一個重要主題組織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包括相應的工具、資源和各種各樣的活動,這些教學活
21、動覆蓋學科領域和國家教育技術標準。單元中的學習內容、過程、資源等圍繞闡述同一個主題。,——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2003。,多學科教學資源單元 (Multidisciplinary Resource units)主題式的多學科教育包括許多資源單元,這些資源單元的設計目的是提供大量教學課題以實現多學科學習。每個單元圍繞某一個主題組織教學活動及相關的技術、工具、信息和資源。單元中的內容、過程、活
22、動、資源、技術工具等圍繞同一個主題。每項教學活動注明相應的課程標準,這些標準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同時還注明相應的年級段的教育技術標準,以及相應的工具和資源。教師可以從中選擇開展教學活動。,多學科教學資源單元的主要特征:,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中心;以學習的特定主題為中心;活動過程+資源 ;促進學生認知的發(fā)展;以《國家教育技術標準》作為教學設計和績效評價的標準。,,多學科教學資源單元的設計,綜合考慮4個要素;學生活動為中心;參考國
23、外教案范例;根據國家新課程標準;設計具體實施時間線計劃國內教師的實例,,綿陽市電教館,《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44個案例;在目前各地進行的“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研究中,《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及其豐富的教案將成為重要的參考資源。,分析教案范例:——研究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1、各組選擇一個教案范例2、小組內討論,研究教案。(15分鐘),,,分組安排,,,講臺,分組安排,,,講臺,,,,,社區(qū),數據,州,任選,討論:
24、 (1)這些教案是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來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 (2)這些教案是如何體現《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和課程標準的? (3)從這些教案中你還得到哪些啟迪?,研究“多學科教學資源單元”,,,《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提供了8個“多學科教學資源單元”案例.思考題:(1)什么是“多學科教學資源單元”? 它與“課件”、“資源庫”、“專題網站”、“主題學習網站”有哪些區(qū)別?(2) “多學科教學資源單元”背后的教育哲學理
25、念是什么?(3) “多學科教學資源單元”的不足點是什么?我們如何借鑒“多學科教學資源單元”的思路?,基于標準的整合;基于問題導向的整合;基于科學研究的整合;基于結果的整合。,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深入發(fā)展,,,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在自己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激勵學生主動探究,通過課程問題來激發(fā)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思考所學的內容。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關鍵是教學問題設計。,什么是最有價值的教育?,
26、智慧比知識更重要。真實的教育是由思維習慣和高級思維技能構成的?,F代課程的基本單位是“問題”,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重新組織”課程,通過問題設計來組織課程內容 。 ——Grant.Wiggins,《通過設計來理解》,2001年,,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核心:問題設計,,,基本問題,單元問題,Essential Questions,Unit Questions,基本問題( Essential Questions ),“基
27、本問題”:是引導學生致力于揭示各學科核心位置的重要的基本概念的問題,它不是針對具體知識點的學科問題(現在許多教科書上的問題),而是指向學科核心思想和深層次理解的,能夠揭示學科內涵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問題。,基本問題的特點(1),指向學科的核心;在某一領域的發(fā)展歷史和人們學習過程中自然地重演;孕育了其他重要的問題?;締栴}幫助教師關注在較長的教學實踐中(例如,一學年課程或中小學某一學段)的重要主題,透過各式各樣的教學表面活動去關注要教
28、給學生的那些基礎的概念。幫助教師從人、社會、自然、生活的視野來為學生考慮自己的學科教學。,基本問題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的高級思維活動;促使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幫助學生從哲理高度來認識所學的學科知識,使學習與人類歷史、社會、自然相聯系;使當前的學習聯系到其他學科和更廣泛的主題。,基本問題的特點(2),單元問題( Unit Questions ),“單元問題”結合單元教學展開的活動,為基本問題提供了結合學習主題的具體通道,沒有明顯的
29、“正確”答案,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思考。與單元學習或特定的主題相聯系;支持和繼續(xù)一個基本問題的學習。,基本問題和單元問題的例子,基本問題和單元問題的例子(續(xù)),VCD,教案,如何實施“信息化教學設計”?,,進才學校,基于標準的整合;基于問題導向的整合;基于科學研究的整合;基于結果的整合。,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深入發(fā)展,,,問題:一些學校使用不可靠的和未經證明的方法,事實上在妨礙學習進步。 解決:促進學校使用經過證明的實踐
30、和方法。,,教育改革要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Research-Based Improvements,,——引自:《不讓一個孩子落伍》,www.ed.gov,可靠的研究等于可靠的結果Solid research equals solid results.,醫(yī)生在治療病人之前要有可靠的研究,教師和學校需要同樣謹慎。Doctors use solid research before treating patients. Teachers
31、 and schools must apply just as much care.,什么是可靠的研究——科學方法假設 (Hypothesis)使用控制(Controls are used)結果證實或證偽假設(Outcome proves or disproves the hypothesis),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可重復性(Replicated)——重復的研究發(fā)現相同的結果。,普遍性(Generalized)—— 研究的發(fā)現代
32、表了全體對象的情況,適合嚴格的標準(Meets Rigorous Standards )—— 方法和結論必須經過同行復查確認,研究結果的一致性(Convergent findings)—— 結論應與其他的研究結果一致,歷史的反思“十五”課題的發(fā)展方向:三結合 ——學科 ——課堂 ——信息技術 把教育科學研究與每一位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結合起來,把課題研究融入到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教學生
33、活中。,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的觀念轉變,,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的觀念轉變,教育科學研究是教師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教育科研真正做到“輕松愉快、高質量”的時候,教師才會感到教育科研成為自己精神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體會到教師職業(yè)的幸福。,,各地實驗學校課題現狀:,特點廣泛性;參與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問題題目的可操作性;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如何結合學科教學、課堂教學。改進課題再設計(研究方向、方法、評價)教
34、師培訓,,課題方案設計的偏差,課題目標偏差:大,空,無法實施,未考慮成果形式或預期成果脫離實際。過程設計偏差:籠統(tǒng)不具體,單調少變化,陳舊不新鮮,一刀切不分層。評價偏差:評價與成果脫節(jié),評價內容偏頗,評價公布滯后。,,十五課題方案的再設計,什么叫“再設計”?研究方案再設計(Research Plan Redesign )教師在準備和實施教育科研計劃時,根據課程改革和實際情況的變化對研究方案進行調整修改和完善,使課題研究能夠更好地
35、深入進行。大約有60%以上的研究計劃需要進行再設計。,,課題方案再設計的原則,聚焦研究課題設計研究假設選擇科學研究方法落實研究步驟整合信息技術簡約化,,基于標準的整合;基于問題導向的整合;基于科學研究的整合;基于結果的整合。,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深入發(fā)展,,,對結果負責的“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1、責任性:保證結果2、靈活性:因地制宜3、實效性: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實際效果4、常規(guī)性:教師和學生形成在日常教學中有效
36、利用信息技術的習慣,,“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 的結果,變化:學生的發(fā)展和變化——改變學生的學習行為方式;教師自身的發(fā)展和變化——改變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方式;學校的發(fā)展和變化——大面積提高辦學質量。產品:實物:教學研究類——單元教學計劃學生作品集或檔案袋學生考試成績課題研究歷史檔案(文件、管理資料、歷次會議紀要、 教師筆記、反思紀錄、敘事文章、各類成果文檔……)理論研究類—
37、—文章著作報告軟件網站系統(tǒng)開發(fā)類——軟件說明書研究報告使用報告等,,,十五課題研究的成果實例,1、教學設計方案 按照新課程標準設計的信息化教育實驗課教學方案,形成WORD文件。2、學科教育資源庫按照課程知識點要求,收集和制作的學科教育資源素材(包含五種類型:文字素材、圖片素材、聲音素材、影視素材及動畫素材),按每節(jié)課管理,形成光盤。3、學科教育網站按照學科要求建立的學科教育網站,按學科管理,形成光盤。4、教
38、學說課錄像 根據教學設計方案和教學資源庫進行的教學說課錄像,按學科形成課例光盤。 5、現場教學錄像 根據教學設計方案和教學資源庫進行的課堂教學錄像,按學科形成課例光盤。 6、研究報告 根據課題研究情況,寫出的研究總結報告,形成WORD文件。 7、學術論文 根據研究的具體情況,如果研究成果具有領先地位或獨具特色,可以撰寫相應的學術論文。成果要以光盤形式上報。,“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評價:,,——是否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
39、教育觀念;——是否運用了培養(yǎng)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問題設計;——是否在教學中實施,落實到每一位教師、每一門學科,每一個年級的課堂;——是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績,是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人們十分關心十五課題研究的質量和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核心在于信息時代的教學創(chuàng)新,為了促進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深入發(fā)展,我們要在已經取得的研究成績的基礎上,使課題研究更上一個新臺階?;跇藴实恼?;基于問題導向的整合;基于科學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福建省電化教育館
- 微軟(中國)-廣西電化教育館
- 河南省電化教育館
- 日照市電化教育館
- 創(chuàng)新電化教育館實驗裝備日常監(jiān)管的研究
- 活動指南 - 安徽省電化教育館
- 鄭州電化教育館2012工作總結
- 市電化教育館年度工作總結
- 市電化教育館年度工作總結
- 年工作會交流材料-安徽省電化教育館
- 贛電教字〔2011〕號-江西省電化教育館-首頁
- 機器人籃球競賽規(guī)則 - 安徽省電化教育館
- 報送國家參賽作品的材料要求-江西省電化教育館-
- 福建省電化教育館公開招聘4人強化卷6
- 譙城區(qū)電化教育館班班通學校新型復合式推拉黑板項目
- 信息時代教育教學心得匯總四篇
- 社區(qū)消防教育館建設
- 我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學術機構發(fā)展研究.pdf
- 《電化教育研究》編輯規(guī)范
-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