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傷寒六經辨證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7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章 六經辨證,第一節(jié) 概 述 一、六經辨證的源流,(一)六經概念,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經脈而言,包括手足兩經及所屬臟腑的生理功能。,(二)六經病,六經病包括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三)《素問·熱論》六經病與《傷寒論》六經病的比較:,,,(四)六經辨證,六經辨證是一種辨證論治的方法與體系。它是以六經所系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為基礎,主要

2、內容有:太陽病辨證、陽明病辨證、少陽病辨證、太陰病辨證、少陰病辨證和厥陰病辨證?!秱摗分浭潜孀C的綱領、診斷的依據、論治的準則,(五)六經辨證的源流,六經辨證,思辨性理論,醫(yī)學理論,《黃帝內經》,以《周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哲學,《傷寒雜病論》形成六經理論,,,,,,,,名、形、用、象,名,名、形,二、六經病的傳變規(guī)律,(一)傳和變:傳:指病情循著一定的趨向發(fā)展。變:指病情在某些情況下不循一般規(guī)律而發(fā)生性質的改變。在臨床上

3、傳與變不易截然分開,故常傳變并稱。,(二)六經病傳變形式:主要有循經傳、越經傳、表里傳、首尾傳、誤下傳。循經傳:太陽→少陽→陽明越經傳:太陽→陽明表里傳:相互表里的兩經之間的傳變。如太陽→少陰。首尾傳:太陽→厥陰誤下傳:由于誤用攻下所引起的傳變。,(三)影響因素:六經病的傳變與否,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的因素:即 ①正氣的盛衰; ②感邪的輕重; ③治療的當否。,,(四)六經病的發(fā)病方式由于人體體

4、質的差異和感邪的輕重不同,其發(fā)病有直中、合病、并病之不同。直中:指病邪不經太陽初期及三陽階段,直接進入三陰經的一種發(fā)病方式。主要由于正氣內虛,無力抗邪引起。,合?。褐竷山浕蛉浲瑫r發(fā)病,無先后次第之分。并?。褐敢唤浀牟∽C未罷,而又出現一經病證者。,三、六經病的治則,(一)治則:六經病證的治療大法,總的說來,不外乎扶正、祛邪兩個方面;始終貫穿著“扶陽氣”和“存陰液”和調理陰陽的基本精神。三陽病以祛邪為主,三陰病以扶正為主。

5、,(二)治法:在治法的具體運用上,包含汗、吐、下、溫、清、消、和、補等法。,三陽病以祛邪為主,然不同的病情又當施以不同的驅邪方法。太陽病在表,一般使用解表法,如表實證宜開泄腠理,發(fā)汗散寒;表虛證宜調和營衛(wèi),解肌祛風。陽明病是里、熱、實證,有氣熱癥、燥結證之分。前者用清法,后者用下法。邪入少陽,樞機不利,為半表半里證,其治法以和解為主。,三陰病多屬里、虛、寒癥,治法以扶正為主。太陰病屬脾虛寒濕證,治法以溫中散寒,燥濕為主。

6、少陰病多屬心腎虛衰,氣血不足,但有寒化、熱化之分。寒化證宜扶陽抑陰;熱化證宜育陰清熱。厥陰病,證候錯綜復雜,治法亦相應隨之變化,如熱者宜清下,寒者宜溫補,寒熱錯雜者宜寒溫并用。,★表里同病的治法:1、先表后里:此種法則的使用,一般是指病程較短,里虛不甚、或里實不甚。如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2、先里后表:此種法則的使用,是指里證已甚、或陽氣已衰。如不及時治里,病將

7、轉危,欲有陽氣和陰津離決之勢,故須先救其里,里和再救其表。,如太陽蓄血重證兼表證:“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比缙⒛I陽虛證兼表證:“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3、表里同治:病勢緩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雖同屬表里同治之

8、法,由于表里證勢不同,故治療時,又有偏于表,偏于里或表里均衡的治法。,① 表里同治,治偏于表: 如:大青龍湯。方中重用麻黃(六兩),石膏(如雞子大)。② 表里同治,治偏于里:如:桂枝人參湯。方用理中湯+桂枝。③ 表里均衡的治法:如:小青龍湯。方中既用麻黃、桂枝、芍藥取其辛溫解表;又用干姜、細辛、半夏溫化水飲。柴胡桂枝湯亦是。,第二節(jié) 太陽病辨證,【概述】一、太陽病概念:,太陽病是指外邪侵襲人體,邪正交爭于肌表,導致營衛(wèi)功能失

9、調而發(fā)生的疾病。太陽病是外感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初期階段。一般地講,太陽病病位淺、病情輕,所以一般稱為太陽表證。,二、太陽生理:,(一)太陽的陽氣:陽氣最盛。太者,大也。“太”又有開初之意。如《內經》“太陽為開”。太陽又稱為“巨陽,老陽”。太陽是指陽氣較多的意思。三陰三陽是按照本經所含的陰氣或者陽氣的多少來分類的。太陽為人體最大的陽經,因太陽的陽氣多,故抵御外邪的能力強。,(二)太陽的臟腑:小腸和膀胱1、小腸:小腸上接于胃與心相表里,故

10、既能導心火下達,又具有接受胃中水谷,進行消化及分別清濁的功能。其清者為津液,輸布于全身;濁者為糟粕,經二便排出體外?!端貑?#183;靈蘭秘典論》:“小腸者,受盛(承受容納)之官,化(分化食物)物出焉”。因小腸有泌別清濁的功能,故小腸有病,除影響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外,還會導致水液的代謝異常。,2、膀胱:膀胱位于下焦,為水府,是人體水液代謝的重要器官,有貯尿排尿和氣化功能?!端貑?#183;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11、,氣化則能出矣?!卑螂滓环矫鎱⑴c調節(jié)體內水液的平衡而主管小便的排出;另一方面又能化氣由太陽經脈而循行于肌表,衛(wèi)護于人體之外。膀胱的氣化功能與腎中陽氣有關。,(三)太陽的經絡:包括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絡腦,下項,夾脊抵腰,絡腎屬膀胱。與少陰經脈相表里。 手太陽小腸經 手少陰心經太陽

12、 與 相表里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四)太陽的功能:統(tǒng)攝營衛(wèi),主一身之表。太陽經脈是人體最大的陽經。太陽經脈布于體表,統(tǒng)攝營衛(wèi),抵御外邪。太陽主表與肺及少陰陽氣密切相關。,三、太陽病理:,(一)病因病機與臨床基本表現:,,風寒之邪侵入人體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證候類型,主要和兩個因素有關:即體質因素和感邪的輕

13、重。,1.體質因素人體質較弱,腠理疏松,感受風寒則會導致衛(wèi)失固密,營陰外泄而見發(fā)熱惡寒,汗出、脈浮緩等證者,稱為中風證,又名表虛證。人體質強壯,腠理致密,感受風寒則致:風寒外束,衛(wèi)陽閉遏 ,營陰內郁。而見惡寒發(fā)熱,頭項強痛,無汗而喘,脈浮緊者稱為傷寒,又名表實證。,2. 感邪的輕重感受的邪氣較輕,體質又弱,表現為發(fā)熱惡寒,汗出、脈浮緩等癥者,為中風表虛證。感受的邪氣較重,體質又強,表現為惡寒發(fā)熱,頭項強痛,無汗而喘,脈浮緊者為

14、傷寒表實證。,(二)證候類型與治法,1.表寒證,,表寒證,辛溫解表,汗出表虛證,無汗表實證,解肌祛風調和營衛(wèi),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湯,麻黃湯,,,,,,表郁輕證,,邪輕證輕,辛溫解表,小發(fā)其汗,桂枝麻黃各半湯,正虛邪微,辛溫輕劑,微發(fā)其汗,桂枝二麻黃一湯,外寒內熱,微發(fā)其汗,兼清郁熱,桂枝二越婢一湯,,,,,,,2.表郁輕證,3.表熱證,3.表熱證——溫邪襲表,肺衛(wèi)失宣→辛涼解表→越婢湯或麻杏甘石湯(銀翹散

15、、桑菊飲)。,4.蓄水證,蓄水證――膀胱氣化不利——溫陽化氣行水——五苓散,5.蓄血證,蓄血證——邪熱瘀血搏結下焦 輕證----桃核承氣湯 治療:攻下瘀血 重證 緩證----抵當丸 急證----抵當湯,,,

16、6.太陽病兼證,太陽病兼證:太陽病在發(fā)展過程中除了本證外又兼有其它的證候,因此在治療上除了用治療本證的藥物外,還應加上治療兼證的藥物。其治療原則是在主方中隨兼證進行加減如: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等。,7.太陽病變證,太陽病變證:疾病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已無六經病證可循的稱為變證,治療原則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三)太陽病的轉歸,1.痊愈:在一般情況下,太陽表證,解表得法,大多數從表而解。2.傳經:太陽表邪不解,可傳入

17、他經,包括邪傳陽明,邪傳少陽和直接傳入三陰,傳入三陰者,以邪傳少陰為多見。所以有“實則太陽,虛則少陰”的說法。3.變證:發(fā)生變證的原因,多是由于失治誤治,或因體質的強弱等因素,使證的性質發(fā)生了變化,形成了不具備六經病性質和特點的新證候。,一、太陽病證,太陽中風本癥 太陽中風 太陽

18、病經證 太陽中風兼癥 太陽傷寒本證 太陽傷寒 太陽病證

19、 太陽傷寒兼證 太陽表郁 太陽溫病 太陽蓄水證

20、 太陽病腑證 太陽蓄血證,,,,,,一、太陽病證(太陽病經證),概說:太陽病經證的主要脈證(一)主要脈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發(fā)熱。(二)證候分析:1、病因:風寒侵襲2、病位:肌表3、病理:營衛(wèi)不和4、主證分析:,主證分析:,(一)太陽中風,1、太陽中風本證【概述】太陽中風證,又稱為中風表虛證。因風寒侵襲人體而導致衛(wèi)失固

21、密,營陰外泄;以發(fā)熱,惡風寒,汗出,脈浮緩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病證。【臨床表現】發(fā)熱,惡風寒,汗出,頭項強痛,鼻鳴干嘔,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緩。證候分析:,證候分析:,【診斷要點】發(fā)熱,汗出,頭項強痛,惡風寒,脈浮緩。,中風表虛證以頭痛、發(fā)熱、惡風、汗出四癥為辨證要點,習稱“桂枝四癥”或叫“中風四癥”。,【辨證思路】① 首先辨別其是否為表證:②其次辨別其是否為風寒表證:③第三辨別其是否為風寒表虛證:,【治療措施】解肌祛風,調和營衛(wèi)

22、——桂枝湯,① 配伍意義,②服法與護理:,1)藥后啜粥法:2)溫覆微汗法:3)獲效停藥法:4)守方繼進法:5)藥后忌口法:,③藥后病不解的處理:臨證時,無論是已經發(fā)汗、或已汗下,只要邪未內陷,桂枝湯證未解者,皆可再用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解肌祛風。,④雜病應用:桂枝湯亦可用于治療內傷雜病。如《金匱要略》治虛勞以桂枝湯為基礎方。A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陰陽兩虛的失精、夢交證治。

23、 桂枝湯-----調和陰陽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龍骨、牡蠣-----收斂固澀桂枝湯加飴糖、倍芍藥---小建中湯桂枝湯加飴糖、倍芍藥、加黃芪---黃芪建中湯B 、桂枝湯治療妊娠惡阻輕證。徐忠可:“桂枝湯外證得之能解肌去邪氣, 內證得之能補虛調陰陽,......”。,,2.太陽中風兼癥,①桂枝加葛根湯證臨床表

24、現:項背強幾幾,汗出,惡風病因病機:風寒襲表,衛(wèi)失固密,經氣不舒,筋脈失養(yǎng)。治則:解肌祛風,升津舒經。,②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臨床表現:發(fā)熱、惡風寒、汗出、脈浮緩,喘。 內因:素有喘疾病因 外因:風寒外襲病機:素有喘疾,復感風寒,引動宿疾,而致衛(wèi)失固密,肺氣上逆。治則:解肌祛風,降氣定喘方藥:桂枝湯加厚樸、杏干,,③桂枝加附子湯證臨床表現:汗漏不止,惡風,小便難,

25、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辨證:,桂枝加附子湯證,病理:陽虛液損,表邪未解。治則:扶陽解表。方藥:桂枝加附子湯,④桂枝去芍湯證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一)脈促胸滿者:病機:表邪欲陷,胸陽損傷(胸陽不振)治則:解肌祛風,宣通胸陽。方藥:桂枝去芍藥湯。雖因誤下,但邪未盡陷胸中,此時正氣雖傷仍能上沖抗邪,其病勢向上向外,故治療當因勢利導,方用桂枝湯,因芍藥酸苦主斂,用之有礙去邪,故去之。(二)脈微、惡寒、胸滿者病機:表邪欲陷,陽

26、氣損傷。治則:解肌祛風,溫經復陽。方藥: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本證陽氣損傷的程度較甚,恐姜桂之力不足以散邪,故加辛熱之附子溫經復陽。,⑤桂枝新加湯證臨床表現:身體疼痛,可有麻木感,甚則拘急不舒,脈沉遲。 ①素體氣營不足,汗后又損傷氣營。病因 ②汗出太過,損傷氣營病機:氣營損傷,筋脈失養(yǎng)。治則:益氣和營,調和營衛(wèi),,(二)太陽傷寒,1.太陽傷寒本證【概述】太陽傷寒證又稱為傷寒表實

27、證。因風寒束表,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以發(fā)熱,惡寒,無汗而喘,脈浮緊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病證?!九R床表現】發(fā)熱,惡風寒,無汗,頭項強痛,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喘,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静∫虿C】風寒外束,衛(wèi)陽閉遏,營陰郁滯。,證候分析:,(麻黃八癥),【診斷要點】惡風寒,發(fā)熱,身痛,無汗,脈浮緊。 【鑒別診斷】,【辨證思路】① 首先辨別是否為表證;②其次辨別是否為風寒表證;③最后辨別是否為風寒表實證.,【治療措施】辛溫解表,

28、宣肺平喘——麻黃湯① 方藥配伍:麻黃:辛溫發(fā)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祛風,協同麻黃,增強其發(fā)汗作用。杏仁:宣肺降氣,協同麻黃,增強其平喘作用。甘草:“和中而發(fā)散” 與麻黃相配伍,既可以止咳平喘,又可以防止過汗。,②使用禁忌:▲?虛人(氣、血、陰、陽虛之人)外感不可用;▲?火旺陽亢之人外感不可用;▲?風熱外感不可用。,2.太陽傷寒兼證:,①葛根湯證1)臨床表現:惡寒、發(fā)熱、無汗、身疼痛、脈浮緊,項背強幾幾,或下利、

29、或嘔逆不止。2)證候分析: 不能衛(wèi)護于外——惡風寒 營陰郁滯——無汗寒束肌表、衛(wèi)陽閉遏     太陽經輸不利,筋脈失養(yǎng)——項背強幾幾。3)病因病機:風寒束表,衛(wèi)陽閉遏,經輸不利。4)治則 :發(fā)汗解表,升津舒經。,,5 )鑒別診斷

30、,②大青龍湯證1)臨床表現:癥見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或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脈浮緩或浮緊?;静C:風寒束表,內有郁熱,屬表寒里熱,表里俱實證。,2)證候分析:,3)病因病機:風寒外束,陽熱內郁4)治療方法:辛溫解表,兼清里熱,5)鑒別診斷:,③小青龍湯證1)臨床表現:惡寒,發(fā)熱,無汗,身痛;干嘔,咳嗽喘息,痰多質稀;或渴或不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苔薄白或水滑,脈浮或弦緊。,2)證候分析

31、:,3)病因病機:病因傷寒表證未解,內有痰飲停聚;或素有痰飲停聚,又外感風寒。病機為風寒束表,水飲內停4)治療方法:辛溫解表,溫化水飲,5)鑒別診斷:麻黃湯、小青龍湯與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之喘,(三)太陽表郁【概述】太陽病輕證又稱表郁輕證。由于太陽病日久不愈,正邪持續(xù)交爭于肌表的一種病證,稱為太陽病輕證。,【臨床表現】發(fā)熱惡寒,面色紅,身癢;或發(fā)熱惡寒,形似瘧一日再發(fā);或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均見二便、舌脈如常。

32、 ①太陽表郁輕證太陽表郁輕證 ②表證汗后留邪之證 發(fā)熱惡寒 ③太陽邪郁兼里微熱證,,,1.桂枝麻黃各半湯證臨床表現: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發(fā)熱重,惡寒輕),一日二三度發(fā),面存熱色(面色紅),無汗,身癢。,證候分析,病因病機:日久邪微,邪郁肌

33、表治療方法:辛溫輕劑,小發(fā)其汗:桂枝麻黃各半湯(取桂、麻各1/3劑量),2.桂枝二麻黃一湯證臨床表現:汗后表邪復閉,發(fā)熱惡寒,如瘧狀,一日再發(fā)。證候分析:,,病因病機:風寒束表,邪郁較輕治療方法:辛溫輕劑,微發(fā)其汗方藥:桂枝二麻黃一湯證(取桂5/12,麻2/9劑量)。,3.桂枝二越婢一湯證臨床表現: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內熱多,外寒少),兼口微渴,心微煩。證候分析:,病因病機:風寒束表,內兼郁熱。診斷要點:發(fā)熱惡寒,或面

34、色紅,身癢;或一日再發(fā);或熱多寒少。 治療方法:微發(fā)其汗,兼清里熱。方藥:桂枝二越婢一湯(取桂1/4,越婢1/8劑量)。,鑒別診斷:1.太陽輕證與瘧疾均見發(fā)熱惡寒呈陣發(fā)性: 2.太陽輕證與陽明病熱盛證及少陰病戴陽證均見面紅:3.太陽輕證與陽明病津虧證及濕熱郁表證均見身癢:,(四)太陽溫病,1.概念: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2.臨床表現:發(fā)熱而渴,不惡寒,尚有頭痛,汗出,舌紅苔薄黃,小便黃少,脈浮數。,3.證候分析:

35、,4.病因病機:風熱襲表,肺衛(wèi)失宣。5. 治法:辛涼解表,疏風散熱。6.方藥:銀翹散。,6.鑒別診斷:,太陽傷寒與太陽溫病,二、太陽腑證,(一)太陽蓄水【概述】太陽蓄水證是由于表邪不解,循太陽膀胱經入里,影響了太陽膀胱的氣化功能,使水氣不化,停蓄下焦,以小便不利、消渴、煩渴為特點一種病證。,【臨床表現】發(fā)熱惡寒,小便不利,消渴,煩渴,甚者水入則吐,下肢水腫,脈浮或浮數。,【證候分析】【病因病機】寒邪隨經入里,膀胱

36、氣化失常。【診斷要點】小便不利、消渴、煩渴、脈浮。,【鑒別診斷】1、太陽蓄水證與津液不足證,2、太陽蓄水與消渴病,【辨證思路】首先應確認是在太陽傷寒或中風之后,表證未解,邪循經入腑,影響膀胱氣化功能,而致水津布散紊亂,以致水蓄下焦而成。臨證以水飲分布失常為其審證要點?!局畏ā炕瘹庑兴?,兼以解表【方藥】五苓散。,(二)太陽蓄血【概述】太陽蓄血證是邪熱與瘀血搏結于下焦,出現以少腹急結或鞕滿,其人如狂或發(fā)狂,身體發(fā)黃,小便自

37、利,脈沉澀或沉結的一類病證。【臨床表現】神志發(fā)狂或如狂,少腹急結或鞕滿,發(fā)黃,小便自利,脈沉結。,【證候分析】【病因病機】 表邪不解,循經入里化熱,邪熱與瘀血結于下焦?!驹\斷要點】 神志發(fā)狂如狂,少腹急結,小便自利。,【鑒別診斷】1.太陽蓄水與太陽蓄血證,【治療措施】治療原則以攻下瘀血為主。具體分為:1.蓄血輕證:表不解者,先解表,表解后方可攻其里。治宜活血化淤,通下瘀熱——

38、桃核承氣湯。2.蓄血重證:病情重,無論有無表證,皆當攻里。治宜破血逐瘀——抵當湯。3.蓄血重證之緩證:治宜攻下瘀血,峻藥緩圖——抵當丸。,太陽病辨證小結,太陽病,太陽經證,太陽腑證,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太陽蓄血,太陽傷寒本證,,,,,,太陽蓄水,太陽表郁,太陽溫病,太陽傷寒兼證,太陽中風兼證,太陽中風本證,第三節(jié) 陽明病辨證,【概述】一、陽明病概念:陽明病是外感病過程中邪入陽明,正邪相爭劇烈,邪熱盛極的階段,其性質

39、多屬里、熱、實證。,二、陽明生理(一)陽明的陽氣:陽氣盛,正氣旺,位主里,又稱二陽。(二)陽明的臟腑:手陽明大腸和足陽明胃。功能以降以通為用。,(三)陽明的經絡:手陽明大腸和足陽明胃與手太陰肺和足太陰脾相表里。(四)陽明的功能:陽明屬燥土,具有消化水谷,化生氣血的功能。故陽明的生理特點:喜潤惡燥,以降為順。,三、陽明病理(一)病因,(二)來源:,(三)病性:以里熱實證為主,也有虛寒證。(四)病機:胃家實。(胃家實是仲景對陽

40、明病熱證、實證病理機制的高度概括)。胃家實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胃家實------單指腸中燥實(屎)而言。 “胃家”---泛指胃與大腸而言。廣義胃家實 無形之邪熱。 “實”---即邪氣盛實

41、 有形之實滯。,,,(五)陽明病主癥,(六)證候類型:,(七)治療原則:主要是清、下二法。 (八)治療禁忌:發(fā)汗、吐、利小便(九)陽明病傳變預后:,一、陽明邪熱證,(一)無形邪熱證【概述】1.概念:陽明無形邪熱證是指無形邪熱熾盛,而無腸中燥屎結聚的證候。2.基本臨床表現:以心煩不得眠,身熱,汗出,口渴,小便不利,脈大等癥狀為特點。,3.辨證與治療:,1)梔子豉湯證

42、【臨床表現】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手足溫,饑不能食,頭汗出,胸中窒或心中結痛,苔薄黃。,[證候分析],【病因病機】邪熱留擾胸膈,郁而不宣?!驹\斷要點】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或胸中窒,或心中結痛?!局委煷胧?治宜清宣郁熱,方用梔子豉湯。,【鑒別診斷】,【辨證思路】首辨病因:次辨病性:再辨病位:最后明確審證要點:,2)白虎湯證,【臨床表現】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煩渴,口不仁,面垢,腹?jié)M,身重難以轉側,

43、甚則神昏、譫語,四肢厥冷,遺尿,脈洪大。,證候分析:,【病因病機】胃熱熾盛,充斥內外【診斷要點】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大?!局委煷胧啃梁鍩?---白虎湯。,3)白虎加人參湯證【臨床表現】身熱、汗出、口燥渴、欲飲水數升、舌上干燥而煩、背微惡寒、時時惡風、小便短少、脈洪大來盛去衰。,證候分析:,【病因病機】胃熱熾盛,氣津兩傷【診斷要點】身熱,汗出,渴欲飲水數升,口干舌燥,背微惡寒,時時惡風,脈洪大來盛去衰?!局委煷胧?/p>

44、辛寒清熱,益氣生津,方用白虎湯加人參湯。,【鑒別診斷】,,4)豬苓湯證【臨床表現】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發(fā)熱,舌質紅,少苔,脈浮,或見下利,心煩不眠。,證候分析:,【病因病機】陰虛有熱,水熱互結?!驹\斷要點】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發(fā)熱,脈浮?!局委煼椒ā坑帩櫾?清熱利水---豬苓湯,【鑒別診斷】,【辨證思路】1、首辨熱盛:2、次辨津傷:3、再辨水液停于下焦:,(二)有形邪熱證 【概述】1.概念:有形邪熱證是指邪熱內盛與腸中

45、糟粕相搏而形成的燥屎內結證,又稱為“陽明腑實證”或“陽明病實證”。2.臨床表現:發(fā)熱,腹脹滿疼痛,不大便,舌紅苔燥,脈沉有力。,3、辨證與治療:1)熱盛燥實證:臨床根據痞滿燥實的程度分為三個證候類型. 痞滿燥實證(大承氣湯證)熱盛燥實證 痞滿實證(小承氣湯證) 燥實證(調胃承氣湯證),,【臨床表現】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腹脹滿疼痛拒按;

46、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神昏譫語,如見鬼狀,煩躁不寐,循衣摸床,兩目直視,或視物昏糊不明;喘冒不得安臥;舌苔多厚黃干燥,或邊尖起刺,甚者焦黑燥裂,脈沉遲或沉實有力。,證候分析:,①痞滿燥實證(大承氣湯證):【臨床表現】日晡潮熱,譫語,煩躁,腹部脹滿堅硬,疼痛拒按,甚至喘冒不得臥,腹中矢氣頻轉,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舌苔老黃,甚則焦燥起刺,脈沉實或遲滑。此證為燥屎內結,痞滿燥實,四證俱備,屬陽邪亢極,陰津將竭.宜用大承氣湯峻

47、下熱結。,【重證臨床表現】譫語如見鬼狀,不識人事,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直視微喘,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病情——里邪壅實,正氣陰液俱傷,危在頃 刻——大承氣湯(急下實邪,以存陰液)若四肢厥逆,而面赤溲赤,脈沉有力,腹?jié)M堅痛病情——腑實重證,火極似水,熱極而厥——大承氣湯攻下。,【急下證臨床表現】正陽陽明,邪氣最盛, 病情最重,治療稍緩, 則會急轉直下,危象叢 生,故在正陽陽明證候 中,有三急下之說。

48、,一是從目中不了了,睛不知,推知為燥熱劫爍真陰,不能上注于目,雖然腑實證并不典型,只伴有大便難,身微熱,也應急下以救陰;二是發(fā)熱汗多,因腸腑燥實,蒸迫津液外泄,汗出勢急而量多,如不急下以去里實,則汗必不止,隨之而來的必是陰竭陽亡;三是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燥結程度十分嚴重,下緩則不通,危險之至,所以亦須急下。,②痞滿實證(小承氣湯證)【臨床表現】潮熱,多汗,心煩譫語,大便硬,小便數,腹脹滿,或熱結旁流,舌紅苔黃燥,脈來尚流利(脈滑而疾

49、)。,【證候分析】,③燥實證(調胃承氣湯證)【臨床表現】發(fā)熱(蒸蒸發(fā)熱)、濈然汗出、心煩不安,腹脹滿痛,不大便,舌紅苔黃燥。,【證候分析】,2)津傷熱結證【概述】本證多為太陽病發(fā)汗過多,損傷津液,而致胃津耗傷,胃腸干燥,糟粕內停的一種病證。脾之功能為胃中燥熱約束所致,故又稱為脾約證。【臨床表現】腹微滿,或微痛,大便硬或難,小便多,舌質紅苔干。,【證候分析】,【病因病機】胃熱津虧,腑氣不通。 【診斷要點】大便硬、大便

50、難,腹微滿。,【鑒別診斷】,【治療方法】滋液潤腸,兼清熱通便——麻子仁丸。若患者自覺有大便之意而不能排解——潤竅滋燥,導而利之——蜜煎導之。若津虧有熱——豬膽汁灌腸。,【辨證思路】 1、首辨疾病形成的原因:2、次辨與諸承氣湯證之不同:3、最后明確診斷和治療要點:,二、陽明濕熱證【概述】1.概念:陽明濕熱證即濕熱發(fā)黃證,是由于濕熱熏蒸肝膽,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出現以身黃、目黃、小便黃為臨床特點的病證。2.臨床特點:身黃、

51、目黃、小便黃為臨床基本表現。,【臨床表現】身目俱黃,其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黃而不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蚱诒碚咭姛o汗、身癢、起皮屑;或見腹微滿,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身無汗,渴引水漿或便秘;或見心煩懊憹,口渴。,【證候分析】,【病因病機】濕熱內阻,互相蘊結?!驹\斷要點】身目俱黃,其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局委煷胧壳鍩崂麧?。,【辨證思路】1、首辨濕熱的原因:2、次辨發(fā)黃的顏色:3、再辨兼癥的不同:,(一

52、)濕熱偏表發(fā)黃證【臨床表現】身目俱黃,其色鮮明如橘子色,無汗,身癢,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濡數。,證候分析,【病因病機】濕熱郁阻,表閉不暢。【診斷要點】身目俱黃,無汗,身癢。【治療方法】解表散邪,清熱利濕退黃.【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組成: 麻黃、連翹、赤小豆、杏仁、生梓白皮、生姜、甘草、大棗。,【辨證思路】1.首辨濕熱產生病因:2.次辨是否屬于陽黃:3.再辨是否兼有表證:,(二)濕熱偏里發(fā)黃證

53、【臨床表現】身目俱黃,其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身無汗,渴引水漿或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證候分析],【病因病機】濕熱蘊結,腑氣不通?!驹\斷要點】身目俱黃,其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jié)M,便秘或溏而粘滯不爽。【治療措施】治以清泄?jié)駸嵬它S之法,方用茵陳蒿湯。,【辨證思路】1.首辨是否屬于濕熱蘊結之陽黃證;2.次辨是否有腑氣不通,氣機阻滯證;,【鑒別診斷】,(三)熱重于濕發(fā)黃證【臨床

54、表現】身目俱黃,其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不利,發(fā)熱不退,心煩懊憹,口渴,苔黃,脈濡數或滑數等。癥狀特點:除陽黃主要表現外,以發(fā)熱不退,熱度不高,纏綿難愈,心煩懊憹為特征。,【證候分析】,【病因病機】內有濕熱,熱重于濕,肝膽疏泄失職,膽汁外溢?!驹\斷要點】身目、小便俱黃,低熱纏綿,心煩懊憹?!局委煼椒ā壳鍩岢裏?,利濕退黃。【方藥】梔子柏皮湯。,【鑒別診斷】①幾種發(fā)黃鑒別寒濕發(fā)黃:起病緩,病程長,雖身目色黃,但晦暗如煙熏,且見有

55、寒象,脘腹脹悶,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瘀血發(fā)黃:又名蓄血發(fā)黃。發(fā)病緩而病程長,其目及小便不黃,皮膚黃而枯槁無華,兼見喜忘,如狂,小便利,大便必黑,腹脅有塊或脹,脈沉或弦。,脾虛發(fā)黃:起病緩,病程長,皮膚黃而色淡,萎黃不華,且目睛不黃,兼見心悸氣短,乏力頭暈目眩,舌質淡,脈細弱。病機重在氣血不足。黃胖?。狐S胖病之氣血耗傷源于腸中鉤蟲匿伏,蠶食血氣,以至血虛不華于色,其表現是面部腫脹色黃,肌膚色黃帶白,而目睛

56、如故。,②陰黃陽黃鑒別,③濕熱三方鑒別,【辨證思路】1、首先辨別是否為濕熱內蘊:2、其次辨別是否為熱重于濕:,三、陽明血熱證【概述】1、概念:陽明邪熱不能外解,深入血分,臨床以健忘、黑便甚或出血為特征的病證,稱為陽明血熱證。2、臨床特點:健忘、黑便甚或出血見證。,(一)陽明衄血證1.病因:陽明氣分邪熱不解,波及血分,邪熱入血,一則迫血妄行,一則耗傷血中津液。2.臨床表現:發(fā)熱,衄血,口干而渴,但欲漱水不欲咽,脈浮。,證

57、候分析:,(二) 陽明熱入血室證是陽明邪熱在婦人月經適來適斷,血室空虛之時,乘虛而入于血室而出現的一組證候. 邪熱迫血妄行——下血; 血分有熱,熱擾心神——譫語; 里熱蒸騰于上——但頭汗出。 血室瘀滯,肝經脈不利——胸脅下滿,少腹不適。治法:樞轉少陽,宣達血室之熱——小柴胡湯。,,(三) 陽明蓄血證概念:陽明邪熱不解,深入血分,與瘀血搏結于胃腸所致的病證。【臨床表現】發(fā)熱,健忘,消谷善饑,大便黑硬而反易,小便

58、正常,舌紅苔紫暗或有瘀點,脈象數或澀。,[證候分析],【病因病機】陽明里熱和瘀血相合,瘀熱互結。【診斷要點】發(fā)熱、健忘、便黑硬而易解?!局委煼椒ā啃篃嶂痧?【方藥】抵當湯。,【鑒別診斷】,【辨證思路】1.首辨蓄血部位: 本證的辨證首先認清蓄血在陽明。2.次辨證候特點: 太陽蓄血重在辨小便的利與不利,神志的狂與不狂;陽明蓄血重在辨大便的黑與不黑、難與不難。,第四節(jié) 少陽病辨證,【概述】一、少陽病概念:少陽病是外

59、感疾病發(fā)展過程中,邪氣居于少陽,致少陽樞機不利、三焦不通、膽火上炎所致的病證。,二、少陽生理:(一)陽氣:陽氣少,正氣弱。位主半表半里。(二)臟腑:包括足少陽膽和手少陽三焦。,1、膽:1)位置:膽附于肝,外應右脅下。2)功能:內藏精汁而主疏泄,有決斷之功。①促進脾胃運化機能.②主疏泄.③主決斷.,2、三焦:1)部位三焦:《內經》中有根據臟腑的功能化分三焦的記載。如《靈樞·營衛(wèi)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

60、焦如瀆?!?)功能三焦:水液運行的道路;氣火運行的道路。,少陽概括三焦與膽,一則為水谷精微和水液代謝的道路;一則主疏泄。二者在功能上相互協調:肝膽疏泄正常,則三焦通利,三焦通利則津液得行,濁陰得降;反之,三焦通利,則肝膽疏泄暢達無阻,津液得以上布下達。膽氣疏泄正常,三焦通暢,氣、津、水、火,才能通上下,貫表里,和陰陽。由于少陽的功能類似樞紐的作用,故稱少陽為樞紐。,(三)經絡:足少陽膽經:從頭走足,絡肝,分布在人體側面;手少

61、陽三焦經:從手走頭,分屬胸腹,經脈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三焦經與膽經并分別和手厥陰心包與足厥陰肝相表里。其循行路線特點:過胸脅,身側,頭側,耳周,目。,三、少陽病理:(一)病因1、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2、本經自病,也叫少陽中風。3、厥陰陽復,由厥陰轉出少陽。(二)病位與病性半表半里熱證,關于少陽的位置:歷代醫(yī)家雖認為少陽病屬半表半里證,但對于“半表半里”的認識不同。所以半表半里的概念也就不同。概括起來有以

62、下幾種。1、少陽在太陽,陽明之間。2、少陽主樞,屬游部。3、少陽為肓膜之處。4、少陽在陽經與陰經之間。,(三)病機樞機不利,三焦不通,膽火上炎。,(四)證候類型,,(五)治法:和解少陽 (六)治禁:汗、吐、下,一、少陽病本證(一)少陽氣機失常證概念:少陽氣機失常證是因邪氣侵襲少陽,阻遏少陽氣機,氣機郁阻,致使升降開闔失常,氣血水火的運行敷布逆亂,以上中下三焦及表里內外諸多癥狀為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1.少陽氣

63、郁證(小柴胡湯證)【臨床表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細。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證候分析],,【病因病機】邪侵少陽,樞機不運,三焦不通,膽火上炎?!驹\斷要點】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鑒別診斷】,【辨證思路】1、首辨是否邪在少陽:2、次辨氣機郁滯程度:3、最后把握辨證原則:,【治法】和解少陽樞

64、機【方藥】小柴胡湯。,2.少陽氣滯證(大柴胡湯證)【發(fā)病原因】邪入少陽,治療應以和解少陽為主,若反復使用攻下之法,不僅氣機不能通暢,反而由于正氣損傷,使邪氣郁阻更重,在原有氣郁的基礎上,由少陽氣郁證發(fā)展成為少陽氣滯證。,【臨床表現】往來寒熱,嘔吐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甚則心下痞硬,下利,舌紅,苔白厚。,【證候分析】,【病因病機】 邪郁少陽,氣機阻滯?!驹\斷要點】 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甚則心中痞硬、下利。

65、,【鑒別診斷】,【辨證思路】1、首辨病邪在否少陽:以寒熱往來之證狀為主。2、次辨氣機郁滯程度:嘔不止,心下急,或心中痞硬者氣機郁滯程度重。,【治法】本證是在少陽氣郁證的基礎上,氣機郁阻較為嚴重,故其治療雖仍以舒暢氣機為主,但用藥則宜加大力度【方藥】大柴胡湯。,3)少陽氣結證(柴胡加芒硝湯證)【形成原因】傷寒轉入少陽,治宜和解,若誤用下法,邪氣不解,且氣機郁阻更重,以至于氣機結滯而成少陽氣結證?!九R床表現】胸脅滿而嘔

66、,日晡所發(fā)潮熱,微利。,【證候分析】,【病因病機】邪留少陽,氣機郁結。【診斷要點】胸脅滿,嘔吐,潮熱、下利?!捐b別診斷】小柴胡湯證、大柴胡湯證、柴胡加芒硝湯證三證,均屬少陽樞機不利,但氣郁程度和氣郁的久暫有所不同。小柴胡湯證是邪氣初入少陽,氣郁不舒;大柴胡湯證是邪氣深入少陽,氣滯不通;柴胡加芒硝湯證是邪氣久留少陽,氣結不降。,【辨證思路】 1、首辨疾病是否屬于少陽:胸脅滿的癥狀。2、次辨氣機是否結滯:據病程、治療經過

67、(誤下)及癥狀的輕重。3、再辨與大小柴胡湯證的區(qū)別:是否有潮熱。,【治法】和解少陽,瀉熱去實?!痉剿帯坎窈用⑾鯗ㄐ〔窈鷾用⑾酰?。,(二)少陽水郁證(柴胡桂枝干姜湯證)【概述】1、概念:邪入少陽,使三焦氣化功能失常,水道郁阻、水停三焦的疾病。2、證候特點: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3、形成原因:傷寒五六日,經發(fā)汗和攻下治療,使邪入少陽,損傷三焦氣化功能所致。,【病因病機】邪犯少陽,水道郁

68、阻。本證既有少陽邪熱,又有水飲內停,故又稱為少陽水結火郁證。,【臨床表現】往來寒熱,胸脅滿微結;心煩,口渴;頭汗出;小便不利;舌邊尖紅,脈弦。,【證候分析】,【辨證思路】1.首辨是否邪在少陽: 有往來寒熱,胸脅滿,心煩等少陽見證。2.次辨是否三焦水道不通: 小便不利?!驹\斷要點】往來寒熱,胸脅滿微結,心煩,口渴,小便不利。,【治法】和解少陽,溫化水飲。【方藥】柴胡桂枝干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