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湄潭茶場二三事</b></p><p> 三噸“湄江”渡難關 </p><p> “湄江茶”,是1954年由時任貴州省省長的周林為其命名,在此之前叫“湄潭龍井茶”。解放后,雖然每年的產量不斷增加,最多才達到500公斤。產量少的主要原因是,價格高出其他普通綠茶10倍以上,能花高價買湄江茶喝的人很少,市場需求不足,抑制了湄江茶的發(fā)展。 &
2、lt;/p><p> 1960年正值我國困難時期,湄潭茶場工人大量下放回家務農,茶園大面積荒蕪,湄潭茶場永興分場職工從600人減少到200人,其中包括100個孤兒。由于勞動力減少,茶園管理和制茶工作都不能正常進行,茶場入不敷出,處于非常困難的境地。正在無計可施時,省外貿傳來好消息,場里1959年送到廣交展會上展銷的湄江茶被一外商看中,1960年要訂貨3噸。省外貿因此和場里簽訂了合同,每公斤售價60元人民幣,3 噸總
3、價18萬元,比生產普通紅、綠茶高出10倍。如果能完成這個任務,就可以解決永興分場200人全年的工資和生產費用,一舉渡過難關。 </p><p> 場領導把這個任務主要交給永興分場來完成,我當時任分場場長,下決心同全體職工一道,克服困難去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而要完成這個任務,我們必須克服兩個困難:一是在春茶采摘前期的半個月內,完成12噸合格鮮葉的采摘任務;第二是有了原料還要按時保質保量加工成商品茶。關鍵是必須有大
4、量的勞動力可供使用。在困難面前,全場職工團結一心,全力以赴,白天在山上采茶,晚上投入制茶,既是采茶工,又是制茶工。沒有技術,由熟練師傅帶學徒,邊教邊生產。當時連搭建炒茶灶都來不及,采用的是土法上馬,通過在土坎邊挖灶坑,搭起100個炒茶灶,規(guī)定每口灶一天要完成2公斤干茶任務。在學徒工多,熟練師傅少的情況下,全用手工炒制要完成這個任務,其難度可想而知。在困難面前,我們沒有畏縮,大家開動腦筋,大搞技術革新,通過短期反復試驗,采用炒——烘——炒
5、的工藝,制出了有一定質量的湄江茶。經省外貿驗收合格后,我們大膽投入生產,一下子把炒茶工效提高了一倍多,還減輕了炒茶工人的勞動強度。最終我們只用了半個月時間,就完成了3噸湄江茶的加工任務。這是湄江茶的首次出口創(chuàng)匯。既為黔茶爭取了榮譽,也使全場200位職工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p><p><b> 采茶剪逞威解困 </b></p><p> 湄潭茶場大面積茶園建
6、立起來后,正趕上三年困難時期,為了增加農村勞動力支持糧食生產,國家決定下放工礦企業(yè)的工人回鄉(xiāng)務農。湄潭茶場也不例外,我所在的永興茶場原有600多職工,上級決定下放500名,到1959年底,只剩下100多人及接收從各鄉(xiāng)鎮(zhèn)送來茶場救助的100個孤兒。茶場因此勞動力奇缺,茶園生產管理和茶葉加工都不能正常進行。茶葉采摘是用工量大、季節(jié)性強的作業(yè)。茶諺說:“早采一天是寶,晚采一天似草”。為了不讓寶變成草,我們不是等待觀望,而是積極尋求出路。除了采
7、茶季節(jié)充分調動全場職工加班加點采茶外,還借鑒日本手工剪和采茶機采茶的經驗,從杭州購進日本采茶剪樣品,試制采茶剪進行剪采。制茶廠機務組接到試制任務后,憑打鐵工具,一個星期就做出了樣剪。雖然粗糙,但幾經改進接近日本采茶剪的工作效率和采茶質量,試制基本成功。1960年的春茶采摘期間,已為全場職工每人配備采茶剪一把。 </p><p> 春茶開采后,除少數名茶原料用人工采摘外,制大宗紅綠茶的原料采摘大部分用采茶剪完成。
8、在推廣采茶剪工作中,場里開展了技術練兵比武,總結出采茶剪采茶的基本經驗:茶蓬面必須修剪整齊,才能嫩芽葉生長整齊,這是使用機采的基礎;剪茶手使用采茶剪時,雙手要把采茶剪端平衡,使剪刀同茶蓬保持水平;在采摘面留一葉的基礎上剪下一芽二三葉,可大大減少老梗老葉,提高鮮葉的下樹質量;剪采方法是以茶樹蓬心為準分成兩半采摘,先剪采一邊后再剪采另一邊,這樣可提高剪采下樹率,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在剪采比賽中,出現了8小時剪采鮮葉500市斤的高產剪采能手
9、。平均剪采工效達到300市斤以上,比手采工效提高4倍以上,對于克服采茶勞力不足,提高工效,降低采茶成本,完成茶葉生產任務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p><p> 湄潭茶場使用采茶剪延續(xù)多年,省內各大型茶場紛紛前來參觀學習并廣泛應用,為我省在用工困難時期解決采茶難問題做出了貢獻。 </p><p> “綠”改“紅”為創(chuàng)外匯 </p><p> 長期以來,貴州茶
10、葉生產分散。全省各地無處不種茶,但茶葉經營規(guī)模小。農村不少地方把茶葉作為副業(yè),為了自己需要,在田邊地角或房前屋后分散種植,用作商品的茶很少,出口茶就更少。解放后,隨著我國茶葉的恢復和發(fā)展,對外經貿交往的增加,作為我國傳統(tǒng)飲品的茶葉出口也逐漸增加。解放初期以生產邊銷工夫紅茶為主,也有少量綠茶銷往亞非國家。隨著我國與西歐和亞、非、拉各國外交關系的逐漸建立,貿易往來也逐漸增多。而西歐人以飲用紅茶為主,特別是對紅碎茶的需求量較大。從國際茶葉貿易
11、看,紅茶要占國際茶葉貿易量的70%至80%。發(fā)展紅茶生產無疑是我國增加茶葉出口換取外匯的主要選擇。解放初期,我國工業(yè)非常薄弱,出口商品以農副土特產品為主,茶葉在我國出口貿易中占有相當份額。國家因此要求各產茶省要大力發(fā)展出口紅茶,特別要大力發(fā)展紅碎茶出口。 </p><p> 20世紀60年代,湄潭茶場是貴州最大的國營茶場,以生產炒青綠茶和工夫紅茶為主。三年困難時期,我國與蘇聯的關系發(fā)生了大逆轉,工夫紅茶銷蘇受阻
12、。為了給出口茶葉找銷路,借我國同西歐各國逐漸建立外交關系之機,外貿部門開辟了西歐茶葉市場。而西歐的茶葉消費雖然同為紅茶,但是以消費紅碎茶為主。為了適應這個變化,必須對茶葉加工的機具進行調整改造。湄潭茶場的兩個制茶廠從1961年秋季開始,陸續(xù)引進紅碎茶生產設備,通過技術更新,自己設計加工了部分成套機具,到1962年春茶采摘前,基本上完成了紅碎茶生產線的調整改造任務,于1962年春天開始投入生產。 </p><p>
13、 開始階段,由于對紅碎茶的加工技術掌握不好,機具不完全成套,生產的產品中低檔茶多。隨著茶機設備的配套,加工技術的提高,紅碎茶的質量也有了較大提高。20世紀60年代,湄潭茶場出口紅碎茶萬擔以上,占到全省紅碎茶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有力地支援了國家出口需要,為國家出口換匯,支援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湄潭茶場是貴州省率先轉產紅碎茶的廠家,在茶機和工藝技術的更新上積累了經驗,促進了貴州紅碎茶的發(fā)展。特別是改進了茶葉揉切機,將傳統(tǒng)的盤式打條機和
14、盤式切碎機組合成轉子式揉切機一次性完成揉切作業(yè),提高了碎茶率,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使出口紅碎茶質量上了一個臺階,得到了外商好評。湄潭紅碎茶一、二號多次被評為部優(yōu)產品,為國家爭得了榮譽,多次得到外貿部和上級的表彰。 </p><p> 1962年以前,我省大中型國營茶場都以生產綠茶為主,出口亞洲和非洲。1962年開始,由于國家需要紅碎茶出口,逐漸轉產紅碎茶。到了1980年以后,由于貴州紅碎茶都是用中小葉茶樹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