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工科大學教學改革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p><p>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工科大學教育和學生素質現狀,犀利地指出了所存在的問題。人才素質的表征表明:教育改革并未成功,人才培養(yǎng)還不符合社會需求;某些地方道德教育嚴重缺失,流于形式;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低下。工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能夠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和具備創(chuàng)造工程價值的實用型人才,通過必要的道德教育,使學生具備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高素質人才的養(yǎng)成奠定良好的
2、基礎;改良現行的教育教學體制,提高學生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工程實踐的能力。其目的是:提高整個社會對教育的認知程度,擯棄錯誤觀念,改良教學方法和教師的知識結構,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人。 </p><p> 關鍵詞:教育改革;人才素質;工科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 </p><p>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1-0028-03
3、</p><p> 當前教育界提得最多的就是教育改革,中國經濟改革三十多年,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教育改革的結果如何呢?筆者認為,遠遠落后于經濟改革,革命尚未成功。我國的大學教育改革的成果就是大學的數量增加了;但是一些大學生的水平和素質卻沒有提高。某些地方教改流于形式,流于報告,而它的“產品”――大學生的質量并沒有提高,進而給社會帶來了壓力,這個現象與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是相悖的。問題就在于大學中應用型人才的創(chuàng)新能
4、力低下,供需不合。教改必須要刺痛神經,不刺痛神經的教改必然不會成功,教育的實質性改革迫在眉睫。國際著名教育改革理論專家哈維洛克(R.G.Havelock)教授曾對“教育改革”作過如下定義:“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現狀所發(fā)生的任何有意義的轉變”,關鍵在于為“有意義”而轉變,不是為“形式”而轉變。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應該包括各級各類教育。各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即是“以人為本”,其目的就是要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人才,適應社會需求,進而推動整個社
5、會進步。目前全球的競爭焦點是人才,國家的綜合國力的提升其關鍵是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而支撐科技進步的載體是人才,而人才必然是為社會所認可所需要的人。教改的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出服</p><p> 一、工科大學的教育現狀 </p><p> 筆者之一是在中國接受了博士前教育,在國外接受了博士后教育,在國內外企業(yè)從事了多年的企業(yè)管理、技術開發(fā)和新產品的創(chuàng)制工作。20多年風風雨雨過后回到了教育戰(zhàn)線,從
6、事高等教育僅有三年,卻感受良多,就筆者的一點感受發(fā)表一點看法。目前的大學校園氛圍完全不同于20年前,學生更加活躍,思維更加開放,到處充滿了“從容不迫”的感覺,有的學生花前月下取代了頭懸梁,自我感覺良好取代了錐刺股,學習就是差事和過場,文憑才是唯一需求,只有文憑受到威脅時,才能表現出“迫不及待”??佳谐闪嗣麍觯部急貙W,不考敷衍;知識淺薄,學而忘思;追求享樂,不思進??;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急功近利,缺乏理想;我為中心,眼高手低。似有偏頗
7、,但絕非少數?,F代社會造就了一批以個人中心主義為表征的新生代,表現出追求享樂而好逸惡勞的特質,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精神,學習上表現出極強的健忘癥和厭學癥,凡此種種屢見不鮮。這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缺失。大學課程教育以書本教育為主,理論教育為主干課程,實踐教育尤為稀少,而品德教育大多是形式主義。應試教育的習俗仍然保留。學生考試要劃重點,學校要保通過率,周而復始學力每況愈下。減負作為教育改</p><p&g
8、t; 二、工科大學教學改革的出路 </p><p> 教育改革應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改的主題,核心是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重點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其次,教育改革是以“有意義的轉變”為標志的,意味著教育的最初狀態(tài)與以后狀態(tài)的明顯不同。教育改革的瓶頸其實就是文憑這張薄紙,站得高一點來看,捅破這張薄紙,教育改革就會有很大收獲。堅持德育為先導,
9、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增強學生愛國情感和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yǎng)學生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方面。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創(chuàng)新德育形式和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的“減負”并不是單純地減少修學課程和學習時間,而是增加一些相應的實踐課程,給予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了解社會屬
10、性,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更不是讓他們有更多的“自由空間”,而浪費國家有限的教育資源。國外教育與社會有很好的銜接,提倡學生的“自由選擇”和“自主自立”,良好的理念使學生在“自由空間”里參與到社會實踐的過程</p><p> 三、工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 </p><p> 工科人才的培養(yǎng)要以品德表現為基礎,首先要使他們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為事業(yè)鞠躬盡瘁的理念,有貢獻于社會的良好道德素養(yǎng),把
11、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的理念根植于心,淡薄名利健康向上,作為人才的基本道德底線。“師行之,子效之”,改革教師隊伍中的文過飾非、功利主義思潮,給學生正直、勤奮、公正的榜樣形象,以大公無私的作風影響學生,以先人后己以身作則的品德教育學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為工科實用人才的養(yǎng)成打好堅實的道德基礎。在知識教育方面,優(yōu)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yǎng)。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
12、,學會做事做人。教育改革雖然外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受內文化傳統(tǒng)的制約,但這并不意味著世界各國之間的教育改革就缺少共同之處,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各國之間教育交往的頻繁,各國之間在教育方面的相互影響也在日益增加,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從其他國家借鑒了教育發(fā)展的經驗,進而變革自己的教育體制。我國的教育缺失主要表現為實用人才創(chuàng)出能力的低下,重在缺乏理想,懶于身體力行,工科人才的培養(yǎng)要以德為先,努力提高社會實踐的教育水平,為企業(yè)提供和培養(yǎng)務實能干、引領
13、</p><p>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名稱:“面向企業(yè)的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2012SJGLX081)。 </p><p> 第一作者簡介:鄭錦華(1965-),男,湖南常德人,博士,教授,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熱能與動力工程系副主任,從事高等教育與節(jié)能技術等研究。 </p><p> 通訊作者、教改項目主持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
- 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食品營養(yǎng)學教學改革
- 試論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審計教學改革途徑
- 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體育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yǎng)
-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護理實驗教學改革
- 淺析工科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
-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
- 淺析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
- 面向應用型網絡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教學改革初探
- 對工科大學本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思考
- 關于工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
- 生物技術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 對工科大學本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思考
- 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
- 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下《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思考
- 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水輪機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
- 對國內某工科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的評估.pdf
- 結果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改革與實踐
- 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模型的構建
-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工科人才培養(yǎng)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