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國留美學生團體組織探析【畢業(yè)論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本科畢業(yè)論文</b></p><p><b> ?。?0 屆)</b></p><p>  清末民初中國留美學生團體組織探析</p><p>  所在學院 </p><p>  專業(yè)班級 人文教

2、育 </p><p>  學生姓名 學號 </p><p>  指導教師 職稱 </p><p>  完成日期 年 月 </p><p><b>  目 錄</b><

3、;/p><p>  中文摘要錯誤!未定義書簽。</p><p>  英文摘要錯誤!未定義書簽。</p><p>  一、清末民初留美學生團體組織發(fā)展概況1</p><p>  (一)清末民初留美運動的興起1</p><p> ?。ǘ┲饕牧裘缹W生團體組織——學生會團體、學術團體、公益團體3</p>

4、<p> ?。ㄈ┢渌麍F體組織發(fā)展概況4</p><p>  二、留美學生團體組織特點及具體活動5</p><p> ?。ㄒ唬┝裘缹W生團體組織特點5</p><p> ?。ǘ┝裘缹W生團體組織活動概況6</p><p>  三、留美學生團體組織的影響9</p><p> ?。ㄒ唬α裘缹W生的影響

5、9</p><p> ?。ǘα裘肋\動的影響10</p><p> ?。ㄈχ袊茖W、文化、教育等的影響11</p><p><b>  參考文獻14</b></p><p>  致謝錯誤!未定義書簽。</p><p>  【摘要】清末民初中國留美學生團體組織的建立是在留美運動高潮的背

6、景下產(chǎn)生的。美國退還庚款以促留學的政策、中國科舉制度的廢除、國家建設的需要等諸多因素促成了此次運動的高潮。這些遠赴美國的中國青年組成學生會等形式多樣的組織,雖然數(shù)量相對較少,但民主氛圍較濃,且大多屬于非政治性團體。他們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以增進友誼、交流學術,對近代中國的留美學生、留美運動及科技等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就清末民初留美學生團體組織的發(fā)展概況,組織特點和具體活動及其影響等方面展開論述,使人們進一步了解中國留美學生在近代歷史中

7、的作用。</p><p>  【關鍵字】清末民初;留美學生;團體</p><p>  【ABSTRACT】Groups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were established under the background

8、of an upsurge in studying abroad in America. There are man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wave of studying abroad in America, such as the decision of remitting part of the Boxer Indemnity to China to help Chinese excellent

9、 students come to America for study, the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needs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s</p><p>  【KEYWORDS】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10、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America; organization</p><p><b>  引言</b></p><p>  留美運動自洋務運動時期派遣留美幼童開始,前后相繼百余年,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學人才。清末,美國“退庚促學”的政策又為中國留美運動高潮的掀起打開了一個重要的窗口。在庚款留學的推動下,民國時期的留美運動

11、波浪式地向前推進,美國成為繼日本之后擁有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梅貽琦、竺可楨、胡適等大家都是庚款留學生,他們?yōu)橹袊慕逃臀幕鞒隽藰O其重要的貢獻。除了個人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外,這些遠離家鄉(xiāng)的中國青年或是為了緩解鄉(xiāng)愁、聯(lián)絡感情,或是出于愛國的共同志向,抑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組成各種各樣的團體組織,在近代中國留美運動的歷史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本文擬就此作些闡述,以窺留美團體組織對近代中國科技、文化和教育的發(fā)展所作出的

12、重要貢獻。</p><p>  一、清末民初留美學生團體組織發(fā)展概況</p><p>  清末民初留美團體組織的發(fā)展是在留美運動高潮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美國庚款興學的政策是促成此次留美運動興起的最直接的原因,此外還有其他諸多因素也對其構成了影響。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學生在官方或私人的資助下赴美求學,留美學生不斷增多,逐漸集中于各大地區(qū)的高校,他們依據(jù)共同的奮斗目標組成各式各樣的團體組織,相互溝通、

13、談論學術、組織活動,推動其所在團體的不斷發(fā)展。</p><p> ?。ㄒ唬┣迥┟癯趿裘肋\動的興起</p><p>  近代中國的留美運動是從洋務運動時期開始的,為了培養(yǎng)適應近代軍事工業(yè)和民用企業(yè)的人才,洋務派在興辦新式學堂的同時,向美國派潛了留學生,第一批留美幼童叩響了中國通向美國的留學大門。清末民初時期,留美運動繼續(xù)發(fā)展。到1910年,留美學生已達500多人,1911年又增為650人,至

14、1918年更是多達1100多人。</p><p>  留美運動在清末民初時期又掀起高潮,這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清末民初留美高潮的出現(xiàn)最突出的原因是美國退款興學的政策。1901年9月,清政府因八國聯(lián)軍戰(zhàn)爭失敗,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guī)定:中國自1901年起須向各國賠償戰(zhàn)爭損失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達9.8億兩,史稱“庚子賠款”。出于在華的長期利益,美國政府中的一些人

15、提議退還美國所占有的那部分賠款,用于選送優(yōu)秀中國青年來美國深造。1907年12月3日,羅斯福在國會中正式宣布了這一建議。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正式通過退還庚款余額給中國作為留學美國的經(jīng)費這一議案。具體計劃是:1909年到1910年,每年483,094.90美元;1911年至1914年,每年541,198.78美元;1915年724,993.42美元;1916至1918年,每年790,196.00美元;1919年790,196.9

16、9美元;一直到1937年,每年都規(guī)定了明確的數(shù)字。清政府當時也已覺察到留美教育的重要性,美國政府的退款之舉恰好解決了其在財政上支持留學的困境,于是清政府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籌辦赴美留學事宜。外務部和學</p><p>  其次,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是促成當時留美運動出現(xiàn)高潮的又一重要因素。1905年9月,清廷下令從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舉考試,隨后命令各省學政專管學堂事務,并于同年12月設立學部。這一詔令使得當時苦讀詩

17、書、準備考取功名的知識分子被迫轉投其他出路。而當時清政府在廢除科舉制度的同時鼓勵出國留學,規(guī)定每年舉行一次留學畢業(yè)生考試,根據(jù)考試等第分別給予出身錄用。這就使得這一考試形式具備了科舉制度的作用,成為新的官吏選拔途徑。清政府鼓勵留學的政策推動了當時留學運動的發(fā)展,出洋留學無疑是最好的出路。就自費留學生而言,他們具有更有利的優(yōu)惠政策:一般只需中等學校畢業(yè)且各省無名額限制,如果所學專業(yè)為國家急需,成績優(yōu)異,還可轉為官費生,或酌給官費津貼;回國

18、后,待遇與官費生一樣等等。于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就出國留學。民族資本家徐潤就憑借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送子隨美國人傅蘭雅赴美國自費學習商業(yè)機械科??梢?,科舉制度的廢除及之后清政府在留學上的政策鼓勵,進一步促進了清末民初留美運動的高漲。</p><p>  最后,除了以上兩個較為重要的因素以外,國家建設的需要、救亡圖存的政治抱負、近代中國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等因素也為清末民初留美運動的興起提供了主觀和客觀方面的條件。中華民國建立

19、以后,政治相對穩(wěn)定,臨時政府中的一些革命領導人從未來國家建設的需要出發(fā),對出洋留學十分支持,不少省份還為本省留學海外的學生設高額的獎學金,如當時留美的蔣廷黻就曾因得到湖南省長批準的獎學金而激動不已,他激動地說:“我感到突然成了富翁?!倍伊裘缹W生大多學習理農工醫(yī)等科目,與當時國家經(jīng)濟、工業(yè)等的建設和發(fā)展相適應。他們明確提出:“中國今日為建設時代,政治須建設,法律須建設,鐵路、開礦、實業(yè)及一切之事莫非建設問題。故吾人生于今日,……不可不注

20、重實用之學?!笨梢姡瑖医ㄔO的需要也是促使學生留美和選擇專業(yè)的重要動力。救亡圖存構成了留美運動的社會政治基礎,近代中國的國際和國內環(huán)境使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想獲得民族獨立和促使國家富強,就要探尋西方國家的強盛之道。美國作為最早實現(xiàn)農業(yè)機械化的國家,其經(jīng)濟實力在國際上已屬于領先地位,這對希望中國擺脫貧困局面的有識之士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許多學生希望去美國學習實用之術。而近代中國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p><p>  總之

21、,由于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清末民初時期的留美運動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僅1909年至1929年由清華派往美國的留學生就有1279人之多,再加上自費和受資助的留學生,這二十年間共有5013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留美學生團體組織也在這股浪潮下逐漸興起和發(fā)展,成為當時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也為近代中國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p><p>  (二)主要的留美學生團體組織——學生會團體、學術團體、公益團體</p>

22、;<p>  清末民初的留美學生逐漸增多,他們在異鄉(xiāng)或是為了緩解鄉(xiāng)愁、聯(lián)絡感情,或是出于愛國的共同志向,亦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結成各種各樣的團體組織。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種,學生會團體、學術團體和公益團體。</p><p>  留學生會社是最早出現(xiàn)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團體組織,也就是學生會團體,而較早的學生會團體組織有太平洋岸中國學生會(Pacific Coast Chinese Students’ As

23、sociation)和美洲中國留學生會(The Chinese Students’ Alliance of America),前者是西美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于1902年秋發(fā)起組織的,除留美學生為主要會員外,還有許多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僑青年,只要是年滿十六歲以上的青年,不論資格、學歷,不論在大學、中學還是小學學習的學生都可以入會。后者于1902年12月17日在舊金山市成立,而當時美洲中國留學生會的任事人員和主要勢力都在東美,因此集會

24、活動等大都在東美進行,西美的學生往往不能參與會事。 </p><p>  之后許多學生會團體相繼成立。1903年,中美中國留學生會(The Chinese Students’ Alliance of Middlewest)在芝加哥成立,人數(shù)頗多,自主性比較強。1904年,集聚在綺色佳的康南爾大學的學生招集鄰近各處學校的中國學生成立了綺色佳中國留學生會(The Ithaca Chinese Students’

25、 Alliance)。1905年,東美中國留學生會(The Chinese Students’ Alliance of the Eastern States)在馬薩諸塞州成立,其人數(shù)最多,實力最大,是當時相當有影響的留美中國學生會,而且東美中國留學生會后又合并了綺色佳中國留學生會,兩會聯(lián)合,統(tǒng)一東方,使東美中國留學生會的實力倍增。隨著中國留美學生人數(shù)的增多,有人提議統(tǒng)一美國中國留學生,后于1911年根據(jù)提議成立了留美中國學生總會?!胺置?/p>

26、國為三部,落機山之西各省為西部,中央二十一省為中部,大西洋沿岸十八省為東部。此后中美、東美均改名為東部、中部,同隸于總會焉?!背艘陨系貐^(qū)性的學生會以外,各學校也有小型的中國學生會,譬如哈佛大學中國學生會、康奈爾大學中國學生</p><p>  學術團體亦是當時在留美學界中比較重要的團體組織,其中很多都對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10年成立的中國學會留美支會屬于綜合性的學術團體,其宗旨是向中國輸

27、入學識、研究發(fā)達學問及聯(lián)絡學習的專門人才。1914年成立的中國科學社是一個民間學術研究團體,對中國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專門性的還有1918年成立的中國工程學會,這是留美學界生命力最長的學術性社團,今天在臺灣仍然延續(xù)。由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徐祖善等創(chuàng)建的中國船學會也是專門性的學術團體,其宗旨是在中國提倡船學及振興造船事業(yè),呼吁國人注重海軍在保國御侮方面的作用等等,可除了審定發(fā)表過船學名詞之外,很少有其他活動,最后不了了之了。其他的還有教育學會、

28、文社等。這些學術團體反映了中國留美學生高昂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顯示了中國人的組織活動能力,掃除了美國人鄙視中國的舊習。</p><p>  公益性團體主要是為管理和服務中國留美學生設立的。1909年公義社最早由波士頓和紐約的中國留學生組織成立,之后在各城市又相繼出現(xiàn)。其宗旨主要在于興辦華僑教育,為華僑工商業(yè)者謀福利。1914年留美學生勤學會成立,后更名為留美中國學生工讀會,地點在歐柏林。該會主要幫助留美學生聯(lián)系半工

29、半讀、解決自己的經(jīng)費問題、推廣留學,開啟了留美勤工儉學的大門。除此之外還有賠款學生會,“以紀念國恥砥礪學行敦篤友誼增進公益為宗旨?!?lt;/p><p>  由此可見,留美學界的團體組織活動非?;钴S,中國留學生的組織積極性很高,也為當時及后來的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p><p> ?。ㄈ┢渌麍F體組織發(fā)展概況</p><p>  除了以上三種較為主要的團體組織以

30、外,留美學界還有許多其他組織。如根據(jù)國內畢業(yè)學校組織的清華同學會、北洋大學同學會、唐山路況學堂同學會、南洋同學會、約翰書院同學會等等,這些都是具有傳統(tǒng)中國特色的地緣性質的團體組織。還有因“二十一條”成立的國防會,諸如兄弟會組織的蘭集兄弟會,因信仰成立的中國留美基督教學生會,及其他原因成立的政治學會、經(jīng)濟學會、銀行學會、仁社、禁酒會等等都是中國留美學生組織或廣泛參與的。</p><p>  這些團體組織的成立反映了

31、當時留美學界組織活動的多樣性和多元化,更體現(xiàn)了近代中國留學生的群體意識。梁實秋曾作過這樣的論述:“中國學生在外國喜歡麕居在一起,一部分是由于生活習慣的關系,一部分是因為和有優(yōu)越感的白種人攀交,通常不是容易的事,也不是愉快的事。中國人走到哪里都有強烈的團體精神,實在是形勢使然”。</p><p>  二、留美學生團體組織特點及具體活動</p><p>  留美學生團體組織形式多樣、蓬勃發(fā)展,

32、在留美學界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近</p><p>  代中國留學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盡管相對于留日學生團體來說,其規(guī)模和影響還稍顯遜色,但它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與當時的留學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另外,留美學生的團體組織活動也十分活躍,各組織因其宗旨和性質的不同,活動內容也各有差異,留美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增進了感情和團體意識。</p><p>  (一)留美學生團體組織特點</p

33、><p>  綜觀留美學生團體組織的總體情況及相對比較典型的幾個團體組織,其特點如下:</p><p>  一是數(shù)量較少。從1902年到1918年的十幾年中,留美學生所組的團體組織有二十多個,但與1905年前后的留日學生團體比起來,數(shù)量較少。組織團體,是留日學生的一大創(chuàng)舉。他們所組團體的數(shù)量之多,形式之廣是中國留學史上少見的。據(jù)初步統(tǒng)計,各種團體有近三十個。比如1903年成立的浙學會、土曜會、

34、青山軍事學校、共愛會、拒俄義勇隊、軍國民教育會,1904年成立的演說練習會、新華會、洪門三合會、革命同志會等等都是留日學生組織和發(fā)展起來的。留日團體的成員比較混雜,比如政聞社是當時的保皇組織,共進會又是有名的革命團體,可見其類型比較多樣復雜。留美學生團體組織雖然在數(shù)量上少于留日團體,但兩者各有其特點,在推動近代中國的發(fā)展上也有各有其作用。</p><p>  二是以非政治性為主。留美學生團體組織的建立大多以鉆研學

35、術、傳播學問為主要目的,很少帶有政治色彩。這一點與留日團體組織有很大的不同。留日學生的團體大多是針對當時的各種政治活動設立的,例如梁幕光于1904年組織的洪門三合會就是反清革命團體。它是興中會在橫濱的分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為政治綱領。除此之外還有劉道一、秋瑾等十人組成的十人會,黃興聯(lián)絡留日學生組成的丈夫團,孫中山事實上主持的青山軍事學校等等,都是為反清革命服務的。雖然留美團體組織中也有少數(shù)像仁社這樣帶有政治性的組織

36、,但從主流上來看,還是屬于文化學術范圍的團體居多。當時美國重視經(jīng)濟建設,科學技術被看作是國家強盛的關鍵因素,在教育領域中也尤其重視社會建設的需要,貫徹實用主義的原則。在國內,科學救國的思潮興起。特別是民國政府建立以后,大多數(shù)人認為革命已經(jīng)成功,接下來的主要任務是建設,因而在教育領域掀起了一股“科學教育”的熱潮。留美學生在這一環(huán)境和思潮的影響下,大多赴美學習自然科學,形成了一股持久不衰的自然科學熱,其組織的社會團體也以文化學術為主。除了本

37、就以“聯(lián)絡同志,研究學術,以共圖中國科學之發(fā)達”為宗旨的中國科學社</p><p>  三是具有民主色彩。主要是指團體組織的結構和運行具有民主的性質。以最典型的東美留學生會為例,該組織分為三部:職員部、代表部和司法部。職員部由會長、次長、中文書記、英文書記和會計五人組成。東美學生會章程具體闡述了其職權分配,里面寫道:“會長為開會主席,有總理各務之權,凡事關全體者,交代表部議行。會長不在時,次長有主理會長職內事務之

38、權,平時則兼任要務專員。中文書記掌中文記錄、報告、通函等務。英文書記掌英文記錄、報告、通函等務。會計員掌收納各種會款,支付為代表部稽查員認可之賬目,及準備本會會員中西姓名等務,月終、年終均當作報告交稽查員稽核。”代表部由會員代表組成,該章程還指出:“凡有會員十人以上之各團體,在本會界域內者得選派一人至代表部。若在十人以上者,則每加十人加選代表一人,代表部有議行本會會務及增加應行規(guī)則之權?!彼痉ú坑扇私M成,東美學生會章程中寫道:“凡有關

39、于本會會章,規(guī)則及各種疑難問題者,本會均有議定裁奪之權?!边@些人員一律由選舉產(chǎn)生,選前有競選演說,一切照搬美國總統(tǒng)的選舉程序,而且三部的權限相互制約,避免出現(xiàn)一權獨大的現(xiàn)象。會長有開特別會、選派專員和否認代表部決議的權利。代表部由增</p><p> ?。ǘ┝裘缹W生團體組織活動概況</p><p>  留美學界的團體組織活動相當活躍,不同類型的團體組織其活動也各有不同,但大都實現(xiàn)了互通有

40、無、聯(lián)絡感情、互相周濟、傳播科學等有益的目標和宗旨。本文主要論述三種主要團體的活動概況。</p><p>  一是學生會團體。該團體活動內容比較豐富,學生的參與性也很高。以留美中國學生總會為例,由于留美學生遍布全美,東西距離遙遠,要想?yún)R集所有留美中國學生總會的成員是一件費錢又費力的事,因此該會的年會分別由東中西三部每年暑假各自舉行,會期一般為七天。各部年會的內容主要有中外名人時事講演、中英文演講比賽、中英文辯論比

41、賽、學術研討會、體育運動會、文藝聯(lián)誼會等等。</p><p>  這些演講、辯論和競賽的開展,體現(xiàn)了留美學生心系祖國,熱愛祖國的感情,他們的主題大都與國家的熱點和國情息息相關。如1917年中部留美學生年會的演講比賽,中文冠軍陸費執(zhí)的題目是:“中國今日宜速組科學學會”;英文冠軍唐慶銘的題目是:“中國與世界民主”。該次年會的辯論比賽,中文題目是:“擴充國內大學較增加留學額數(shù)在今日中國為尤要”;英文題目是:“中國應否借

42、外債以興工業(yè)”。這次年會還有中文競賽,第一名黃士衡的題目是:“說中國內亂頻仍之主因”;第二名謝中的題目是:“論中國加入歐戰(zhàn)之利害”。東美留學生會也舉行同樣的演講比賽,英文演說競賽,女留學生李美步講演的題目《支那之愛國》,激情慷慨,動人心肺,獲得一等獎,倪兆春演說的《吾人之中國革新事業(yè)》獲得二等獎。運動會比賽也是項目繁多、精彩之極。留美學生趙元任曾奪過競走冠軍,和當時的世界紀錄只差五十一秒。留美學生的娛樂生活也是豐富多彩,年會常會舉行舞會

43、。據(jù)東部留美學生年會紀事記載:“交際部每晚備有跳舞會,供善舞者及時行樂也。每晚各種集會散后,男女同學之善于舞蹈者,齊集跳舞場,翩翩作霓裳舞,月光斜照,素影微飛,琴韻譜鸞鳳之音,舉步成雙仙之妙……”另外,還有學生</p><p>  創(chuàng)辦報刊以聯(lián)絡學生,交流學術,也是學生會團體相當重要的活動之一。英文月刊(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就是東美學生會以全美學生總會的名義于1905年創(chuàng)刊

44、發(fā)行的,目的是為了聯(lián)絡留學生、貫通聲氣。1911年又出版了《留美學生年報》,目的是讓國內的人們了解美國及其留學界的情形,1914年改名為《留美學生季報》,主要是交流情況,發(fā)表一些學術論文,促進學習。如1918年《留美學生季報》第三期刊出的《中國農產(chǎn)在世界之位置》、《中國晚近國際貿易》、《煤鐵與國防》等,都是頗有水平的學術文章,體現(xiàn)了留美學生刻苦鉆研的學習精神及其成果。胡適先生的留美日記也曾在《留美學生季報》上發(fā)表,可見這一報刊雜志是國內

45、的中國人了解留美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的重要媒介。如今看來,也是我們了解當時留美生狀況的重要文獻資料。</p><p>  二是學術團體。因其學術內容研究的不同,活動也各有差異。以中國科學社這一影響深遠的綜合性學術團體為分析對象,可窺留美學術團體活動之一斑。</p><p>  中國科學社是由1914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胡達(后改名胡明復)、趙元任、周仁、章元善等人創(chuàng)辦《科學》月刊

46、社發(fā)展起來的,于1915年10月25日正式創(chuàng)立。中國科學社在中國科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科學社的活動是非常豐富的,社章中曾規(guī)定有九個方面:“(一)發(fā)行雜志,傳播科學,提倡研究。(二)著譯科學書籍。(三)編訂科學名詞,以期劃一而便學者。(四)設立圖書館以供學者參考。(五)設立各科學研究所,施行實驗,以求學術、工業(yè)及公益事業(yè)之進步。(六)設立博物館,搜索學術上、工業(yè)上、歷史上以及自然界各種標本陳列之,以供展覽及參考。(七)舉行學術講

47、演,以普及科學知識。(八)組織科學旅行團,為實地之科學調查研究。(九)受公私機關之委托,研究及解決科學上一切問題?!边@九個方面的活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雜志的發(fā)行上,除了《科學》月刊以外,他們還出版了《科學畫報》、論文???、科學叢書等其他報刊書籍,推動了科學的傳播和學術的研究。翻譯國外的科學著作更是科學社的一大貢獻,翻譯出版的書籍有《人類生物學》、《水利工程學》、《最近百年化學的進展》、《愛因斯坦與相對論》等,這些書籍的翻譯給中國人帶

48、來了</p><p>  三是公益團體。該社團活動也是多種多樣,由于各社團服務的內容不一樣,所以活動內容差異較大,但都是為了更好地幫助留美學生或者是其他在美國的群體。此處列舉兩個比較有影響的團體,展現(xiàn)他們豐富的活動內容。</p><p>  留美學生勤學會,后更名為留美中國學生工讀會,于1914年在奧州歐柏林城正式成立,其宗旨為“以半工半讀為助成學業(yè)之方法,以節(jié)省費用為推廣留學之方法?!痹?/p>

49、留美中國學生工讀會的簡章中規(guī)定該會應辦事件:(甲)介紹學生入校;(乙)交涉酌減學費。歐柏林大學常愿盡其所能助我,如我國學生倘有私費資材不足,而志切向學者,可致書本會,本會可為向學校交涉,其學費可以全免或減半。(丙)辦理寄宿舍。本會現(xiàn)辦寄宿舍一所,成效卓著;在內膳宿,其費用大可節(jié)省。(?。┳鞴?。暑假或修業(yè)期間,我國學生常有向城內居民覓工以佐讀者,而在本會之寄宿舍執(zhí)役者,其膳宿費可略減或全免?!笨梢姡裘乐袊鴮W生工讀會為留美學生在經(jīng)濟方面的

50、困難提供了解決辦法,幫助許多有志于學習的青年圓了留學夢。</p><p>  波士頓公義社是由一批具有強烈愛國情感的留美學生組成的義務服務團體,其宗旨在于興辦華僑教育,為華僑工商業(yè)者謀福利。因此,該社開展了許多有意義的活動。比如波士頓公義社為華僑創(chuàng)辦國民義務學堂,學習英文、算學、中文、普通話等學科,學生每周日輪流去講課,很受華僑歡迎。賀楙慶寫的波士頓公義社報告中說:“中國國民僑居此埠者,默受影響,實屬非鮮”。此外

51、,他們還幫助華僑改造唐人街,進行衛(wèi)生宣傳,禁鴉片、禁賭博,使大家團結一致、和諧相處。更為感人的是,波士頓公義社在一戰(zhàn)爆發(fā)后,為數(shù)以萬計被運往歐洲的華工鳴不平,而且還為華工治病、送糧,帶給他們很大的幫助。波士頓公義社每年要開三次大會,該社報告還指出:“大抵皆討論如何辦法及學校如何改良等要務。到會者往往滿座。故辦事亦頗敏捷?!笨梢姡摴嫔鐖F組織已相當成熟,為其他中國在美群體做了許多雪中送炭的好事。</p><p>

52、  除了以上幾種主要類型的團體活動外,還有其他形形色色的活動,如音樂會、讀書會等等,足見留美學界團體活動之活躍。</p><p>  三、留美學生團體組織的影響</p><p>  留美學生團體組織的形成和發(fā)展是與清末民初留美運動的興起相適應的,也是近代中國科技、文化、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在留美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各團體組織了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娛樂活動及愛國活動。同樣的,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留

53、美學生團體組織也對留美學生、留美運動及中國的科學、文化、教育等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見其在近代中國留美學界的重要地位。</p><p> ?。ㄒ唬α裘缹W生的影響</p><p>  留美團體組織為留美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場所,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感情和團結,促進了自身學識和素養(yǎng)的提高,這是團體組織對留美學生最主要的影響。1910年的《留美學生年報》指出:每次集會,收益甚大,“其尤著者有

54、三,(一)大會之后,精神——振作,友誼——堅固,素不相知者,亦因大會而相知;(二)各校學生會,因運動及款待及演說辯論等之競爭,而團體愈益堅固,明年之預備愈益周密;(三)美國尊敬中國人之心,亦大增加?!笨梢?,學生會團體組織不僅團結了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而且也提高了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地位,贏得了民族的尊嚴。另外,各團體組織的一些活動,發(fā)行的報刊雜志等也為留美學生進行學習和學術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平臺。像講演比賽、辯論會、讀書會等形式的活動就非常

55、受留美學生的歡迎。胡適曾頗有感慨地表達了對講演的看法:“公開講演也是個最好的機會,讓一個人去訓練他自己的寫作;訓練他作筆記的系統(tǒng)化。這種不同形式的表達方法可以強迫一個人,對一項命題去組織他的感想、觀念和知識;這樣可使他以寫作的方式,對他想要表達的題目了解得更清楚。所以我對公開演講的好處,曾撰一簡單格言來加以概括。這格言便是:‘要使你所得的印象變成你自己</p><p>  留美團體也為留美學生解決生活和經(jīng)濟上的困

56、境提供了極大的幫助,這也是對留美學生的重要影響之一。留美中國學生工讀會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典范。他們提倡“有資者出財,無資者執(zhí)役;通工易事,合力共作,以助來者之進德修業(yè)也”。該會介紹學生入校、幫助酌減學費、辦理寄宿舍、幫助找兼職,而且膳費和宿費都比其他地方低廉。對有志于赴美留學但經(jīng)濟困難的青年來說,該會給了他們很大的支持,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在美國完成求學之路。</p><p> ?。ǘα裘肋\動的影

57、響</p><p>  清末民初的留美高潮促成了中國留美學生的凝聚力,結成了各種各樣的團體組織。同樣的,留美團體組織的建立及其活動的開展又進一步推動了留美運動的發(fā)展,調動了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的積極性。留美中國學生工讀會的宗旨之一就是“以節(jié)省費用為推廣留學之方法”,而且“希望勤苦力學之風遍播于海外,則留學外國者將不限于富家之兒女,亦不限于受公費之學生,故聲氣應求,及于全美。同人等又希望勤苦力學之風遍播于海內,則茅屋數(shù)

58、椽,荒地百傾,在中國且可得千數(shù)百區(qū),且將有千數(shù)百大學于吾國,故嚶鳴求友,及于海內”。可見,該會是想從經(jīng)濟方面解除中國學生留學美國的顧慮,解決客觀條件上的困難,以最終促進中國教育的發(fā)展。</p><p>  另一方面,留美團體組織在科學等方面的傳播和推廣也進一步促使有識之士赴美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及其他工科知識,實踐“科學救國”、“實業(yè)救國”的理想。中國科學社的重要刊物《科學》月刊就是既有綜合性又有分科性質的科學刊物

59、,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如最初幾期刊出的X光介紹、電燈和電學知識、礦學理論、生理常識、氣象原理、生物進化等等,大大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體現(xiàn)了歐美國家科學的發(fā)達,表明科學是一個國家興盛的重要條件。該社在國內的社友會分布很廣,有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杭州、蘇州、重慶、青島、沈陽等。可見其在國內影響之深遠,促使有志于學習和報國的青年前往美國學習,而且拼命往理工農醫(yī)方面發(fā)展。</p><p>  總之,留美學生團體組織的

60、活動或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留美學生運動的發(fā)展,而留美學生的增多也進一步壯大了團體組織的規(guī)模,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p><p> ?。ㄈχ袊茖W、文化、教育等的影響</p><p>  學術團體的成立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對國內的研究所、博物館等器物方面的發(fā)展有了進一步的促進,還從科學知識、思想等意識精神方面產(chǎn)生影響。雖然這些學術團體在美國建立,但他們大都通過各

61、種方式與國內聯(lián)系,向國內傳播先進的科學思想和技術知識。留美學界的第一個學術性團體——中國學會留美支會,就呼吁已回國的留學生建立中國學會總會,如此便可以聯(lián)絡一氣,共同討論研究。中國科學社創(chuàng)辦的《科學》月刊則成為許多青年獲取知識的寶庫,不少科學工作者從中受到啟發(fā),其對中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人民知識的提高,有著難以估量的貢獻。中國科學社還在中國設立圖書館,科學研究所,博物館等傳播科學的場所,促進了中國科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這些學術團體的成立及其活動

62、不僅反映了美國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且更有力地宣傳了“科學救國”的思想。</p><p>  盡管當時盛行去國外學習實用的科學,但仍有愛好文學藝術的留美生組成文社等文學團體,互相交流,而且其他留美團體組織也會不時地舉行文體活動,促進文化的傳播。胡適可以說是留美學生中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的重要人物,他曾在留美學界發(fā)起演說會、讀書會、政治研究會等團體,曾被推舉為中國留美學生聯(lián)合會評議員及學生會哲學教育群學部委員長,還被

63、推選為《留美學生季報》編輯、總編,《留美學生月報》(英文)國內新聞主筆,留美文藝科學生同業(yè)會東部總會長。作為這些團體的重要人物,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引發(fā)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此外,留美生作家形成了創(chuàng)作新文學的群體,比如冰心、梁實秋、陳衡哲等人,他們的作品對推進中國新文學的藝術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些重大影響離不開留美團體組織對成員的支持和熏陶。</p><p>  留

64、美運動本身就蘊含了中國教育制度的變革和發(fā)展,而留美學生團體的建立也為中國的教育做了很多努力。中國科學社就曾極力宣傳科學對教育的重要性:“科學之于教育上之重要,不在于物質上之智識,而在其研究事物之方法;尤不在研究事物之方法,而在其所與心能之訓練?!源诵哪芴幨?,而社會乃立穩(wěn)固之基。此豈不勝于物質智識萬萬哉!”除了中國科學社以外,中國工程學會、中國化學工程學會等留美團體組織也在宣傳科學教育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出版學術刊物、引進先進的科

65、學成果、積極推動科學教育工作、培養(yǎng)現(xiàn)代科技人才,將中國的教育逐步推向近代化。另外,也有留美學生通過團體組織的影響充實中國的高等教育師資。東南大學的首任校長郭秉文就是留美學生,而且他還擔任過“留美中國學生聯(lián)合會”會長。郭秉文借這個有利條件,邀請了一批優(yōu)秀的留美學生充實東南大學的師資,特別是于1918年促成由數(shù)百名留美學生組成的“中國科學社”遷入南京高師(東南大學前身),更使學校的影響空前。</p><p>  除此

66、之外,留美團體組織對近代中國的影響還擴散到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其影響之廣,影響之深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受美國政治制度影響的留美團體組織具有濃厚的民主氛圍,其成員直接或間接地接觸“自由、平等、博愛”、“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思想,他們開始傳播民主政治觀念,反對專制獨裁。部分留美團體組織還積極支持國內的政治革命形勢。1911年武昌起義前夕,有一份寄回國內的《美國學生會報告》曾寫過這樣的話:“生等自受命游美以來,莫不激昂慷慨,互

67、相勸勵。視國事如己事,而思有以治之;以國恥為即恥,而謀有以雪之”??梢姡裘缊F體組織對政治的關注程度,它們希望通過自己的活動拯救中國于水火之中。作為學術團體之一的中國科學社大力傳播先進的科學技術,集聚了許多優(yōu)秀的科技人才,他們?yōu)橹袊?jīng)濟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有利于中國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當然還有直接與經(jīng)濟相關的留美團體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總之,留美團體組織本身及其組織的活動對近代中國的諸多領域都有一定的影響。</p

68、><p><b>  結語</b></p><p>  留學生團體組織的建立不僅反映了留學生不斷增強的團體意識,也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凝聚力。處于清末民初時期的留美學生團體組織正是這一凝聚力的最好體現(xiàn),雖然其在數(shù)量上稍遜于留日團體,在政治方面的活動也沒有留日團體明顯,但它有自己的特點和影響的重點,并沒有在質量上遜色,尤其是在促進中國科學發(fā)展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美學生團

69、體對近代中國的重要貢獻也離不開留美學生本身的努力和水平。</p><p>  首先在留學資格方面,留美就比留日和留歐要嚴格。想要留美的學生大多是通過嚴格的考試、寧缺毋濫選拔出來的,質量較高,他們之中不乏才華橫溢的青年。胡適先生就曾回憶過當時考試的情景:“留美考試分兩場,第一場考國文英文,及格者才許考第二場的各種科學?!⑽目剂肆郑^場平均分八十分,取了第十名。第二場考的各種科學,如西洋史,如動物學,如物理學

70、,都是我臨時抱佛腳預備起來的,所以考得很不得意。幸虧頭場的分數(shù)占了大便宜,所以第二場我還考了個第五十五名。取送出洋的共七十名,我很挨近榜尾了?!笨梢?,當時選拔考試難度之高,競爭之激烈,選拔出來的留美學生水平之高。</p><p>  留美學生赴美后,其學習認真的程度也是各國留學生中少有的。從留美學生趙元任在康乃爾大學的日記中可見一斑?!捌邥r起床。八時前不久,悅耳的鐘聲響起。第一課解析幾何在懷特管二十四室上課,史奈

71、德教師提綱挈領,解釋詳明。胡明復與周仁及王預同在一班。第一課后,余至史密斯館一八三教室上德文課,由波卜教授講解德文字母與發(fā)音。中午,校長舒爾曼對全體學生講話。午飯后,去十號物理試驗室,惟有通告,謂第一次集會于下周一舉行。下午,劃妥表格以志已作之工作。晚餐后,去散步。晚讀德文及演習解析幾何。十一時就寢?!闭强炭鄬W習的留美學生運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為近代中國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進步的民主思想。</p><p>  

72、盡管留美教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反映了當時中國教育的缺失,留學生的逐年增多并不是值得我們宣揚的事情,是中國在教育實力上示弱的表現(xiàn),但具有高水平的留美學生能通過組織團體并依據(jù)其宗旨組織有意于留美學生和近代中國發(fā)展的活動,也從另一方面彌補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缺失,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這是值得我們欣慰的結果。可見,對留學運動這一事件的評價需要實事求是地綜觀各種因素,而且從留美團體組織的角度來看清末民初留美運動的發(fā)展,特點及影響,也為我們研究該

73、時期的留美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方向,使留美運動這段歷史更加豐富多彩。</p><p><b>  參考文獻</b></p><p>  [1]李喜所.近代中國的留學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p><p>  [2]林輝.我國近代留美學生群體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4(6).</p><p>

74、  [3]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一1949 [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p><p>  [4]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p><p>  [5]徐曼.近代留美生特點考[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3).</p><p>  [6]李喜所.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M ].天津:

75、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p><p>  [7]李喜所.清末民初的留美學生[J].史學月刊,1982(4).</p><p>  [8]林子勛.中國留學教育史[M].臺北:華崗出版有限公司,1976.</p><p>  [9]謝長法.中國留學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p><p>  [10]周棉.中國留學生大

76、辭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p><p>  [11]李華興.民國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p><p>  [12]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p><p>  [13]陳學恂,田正平.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留學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p>

77、<p>  [14]留學生叢書編委會.中國留學史萃[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p><p>  [15]衛(wèi)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p><p>  [16]元青.北洋政府統(tǒng)治時期的留學派遣政策[J].廣東社會科學,2005(6).</p><p>  [17]史黛西·畢勒.中國留美學生史

78、[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p><p>  [18]張劍.清末民初留美學生社團組織分析[J].學術月刊,2003(5).</p><p>  [19]T.K.Chu.150 Years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J].Harvard China Review,2004.</p><p&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