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通風課程設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前 言</b></p><p>  礦井通風設計是礦井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設計礦井安全生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礦井通風設計是在礦井開拓、開采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包括礦井通風系統(tǒng)的選擇、礦井總風量和總阻力的計算,礦井主要通風機及其附屬設施的選擇。礦井通風系統(tǒng)是礦井生產系統(tǒng)</p><p>  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礦井通風安全可靠、經濟

2、合理的重要基礎。礦井通風系統(tǒng)是否合理,對整個礦井的通風狀況的好壞和能否保障礦井安全生產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應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盡量減少通風工程量,降低通風費用,力求經濟合理。</p><p>  通風系統(tǒng)課程設計是安全工程專業(yè)全部教學進程中的重要一個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對學生成績的一次實戰(zhàn)檢驗,其目的是使學生學到的礦井通風、安全等知識在礦山具體運用,達到理論與實際的完美對接。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各門學科的理論知識,分析

3、和解決安全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獨立地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運用科技資料和生產技術經驗的能力;進一步訓練撰寫技術文件和繪制工程圖件的基本技能。</p><p><b>  礦井基本概況</b></p><p><b>  第一節(jié) 礦井概況</b></p><p>  1.1.1 礦井地理位

4、置</p><p>  潘東公司位于淮南市西北部境內,明龍山以南,淮河以北。隔淮河與淮南煤礦老區(qū)相望,它南距淮南市政府所在地洞山,直線距離約25公里。地理坐標:東徑116°50´00"--116°56´15",北緯32°45´10"--32°50´00"。</p><p>

5、;  1.1.2 交通條件</p><p>  礦井內現有礦區(qū)公路與各礦和市內相連接,礦井鐵路專用線與淮阜線和淮南線相連接,通達全國各地。礦井南行15Km即可連接淮河水運,交通極為方便。</p><p> ?。ǜ剑簣D1-1 交通位置圖)</p><p>  1.1.3 礦井地形</p><p>  井田內地形平坦,地面標高+20.50—23.

6、00米,一般約21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坡度為萬分之一。</p><p><b>  1.1.4河流</b></p><p>  淮河為本區(qū)主要河流,一般水位標高+15.00米,最高洪水水位為+25.63米(1954/7/29),現堤面標高為+27.07米。</p><p>  泥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礦區(qū)西南角,兩岸地勢低洼,雨季易形成內澇。&

7、lt;/p><p>  黑河流經礦井東北部之外約2公里處,系人工河,河床寬2-20米,作為農田灌溉之用。</p><p><b>  1.1.5 氣象</b></p><p>  本區(qū)屬于過渡性氣候。四季分明,季風明顯,年平均氣溫15.1℃—15.4℃,最高氣溫41.2℃(七月),最低氣溫-22.8℃(一月)。</p><p&g

8、t;  降雨量:年平均926.33毫米,最大1723.5毫米。日最大降雨量320.4毫米。降雨量一般一月份最小,六、七月份最大。</p><p>  降雪:初雪一般在十一月上旬,終雪在次年三月中旬;雪期為72—127天,最長達138天,最短只有20天;最長連續(xù)降雪6天。一般積雪厚度0.20米左右。</p><p>  結冰期:凍結及解凍無定期,一般夜凍日解,土壤最大凍結深度0.30米。&l

9、t;/p><p>  風向風速:本區(qū)一般以東南及東風為主,冬季多東北及西北風。平均風速3.18米/秒,最大風速為20米/秒。</p><p>  1.1.6 地震烈度</p><p>  根據國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隊,1973年提出的鑒定意見,確定井田區(qū)內,地震基本烈度為七度強。在井田以北的明龍山,于1931年曾發(fā)生過6.25級地震。</p><p&g

10、t;  第二節(jié) 礦井開采技術條件</p><p>  1.2.1 井田境界及儲量</p><p><b>  (1)井田境界</b></p><p>  按照潘集總體劃分和礦井方案設計及原燃化部[74]燃煤設字第543號文批復,確定如下:</p><p>  東、南:以13-1煤層-800米等高線為界;</p&

11、gt;<p>  北部:以F1-4斷層和以13-1煤層-800米等高線為界;</p><p>  西部:以四-五線(背斜南翼),潘集背斜軸線和六-七線(背斜北翼)連線為界。</p><p>  井田走向長約12公里,傾斜寬1.3~4.5公里,井田面積約35平方公里。</p><p><b>  (2) 儲量</b></p&g

12、t;<p>  根據安徽省煤田地質公司第一勘探隊于1974年12月份提交的“淮南潘集二號井補充勘探報告”,按確定的井田范圍儲量計算結果為:全井田-800米水平以上,總地質儲量為59915.5萬噸,其中A+B級39869.8萬噸。占總儲量的66.6﹪,第一水平地質儲量為19731.9萬噸,其中A+B級17916.9萬噸,占該水平儲量的90.6﹪,達到大型礦井的設計要求。</p><p>  扣除永久煤

13、柱及開采損失后,全礦井田回采儲量為37744.7萬噸,占地質儲量的63﹪,其中一水平可采儲量16160.2萬噸,占全礦井可采儲量的34.9﹪。</p><p>  各類儲量計算結果,見下表1-2-1~1-2-3示:</p><p>  表1-2-1 全礦井各級儲量匯總表</p><p><b>  單位:萬噸</b></p>

14、<p>  表1-2-2 防水煤柱計算表</p><p><b>  單位:萬噸</b></p><p>  表1-2-3 各水平儲量匯總表</p><p><b>  單位:萬噸</b></p><p>  1.2.2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p><p&

15、gt;<b> ?、?礦井工作制度</b></p><p>  按統(tǒng)配煤礦正規(guī)礦井設計的要求,規(guī)定如下工作日制度:</p><p> ?、俚V井年工作日為330日。每天凈提升時間為14小時;</p><p> ?、诿繒円挂粋€循環(huán),三班作業(yè),每班工作8小時;</p><p> ?、蹆砂嗖擅海话鄼z修。 </p>

16、<p>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p><p>  設計從礦井儲量、煤層賦存條件及工作面生產能力,開采技術條件等方面分析,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2.40Mt/a。</p><p><b>  ⑶ 服務年限</b></p><p>  本設計認為,該井田儲量豐富,煤層生產能力大,從井下開拓布局看,采區(qū)接替能保證,隨著煤炭行業(yè)新技術的不斷

17、發(fā)展和利用,完全可以達到年產240萬噸的礦井生產能力。因此,本設計采用生產能力為2.4 mt/a的礦井,服務年限84年,其中第一開采水平-530米,服務年限為27年。</p><p>  1.2.3 井田開拓方式</p><p>  井田位于淮河平原地區(qū),地勢平坦,顯然不適合平硐開采,煤層埋藏深、儲量豐富,井型大,若采用斜井,則井筒過長,維護費用高,浪費財力物力,而且不利于深部開采,所以本

18、設計選用立井水平開采方式。因此,本設計為立井—集中運輸大巷—分區(qū)石門開拓方式。</p><p>  1.2.4 回風水平標高的確定</p><p>  本風井井口系煤露頭附近,為第四系下部含水砂礫層所直接覆蓋,該層在本井田范圍內的厚度為0~74米(一般為20~50米),單位涌水量為0.1~2.0公升/秒·米,水位(23.46~23.77米)一般均高出地表,對井下開采造成一定威脅。

19、</p><p>  對照設計規(guī)范的有關規(guī)定,本設計采用下式計算導水裂隙帶高度:</p><p><b>  = + 5.1</b></p><p>  式中:-------- 導水裂隙帶最大高度,米;</p><p>  M ------- 累計采厚,米;</p><p>  n -----

20、-- 分層層數。</p><p>  計算結果:一次采全高煤層(最大采高3.0米計算)為48米,厚煤層分層開采時,第一分層為36米,二分層時為44米,三分層時為49米,再加上15米安全保護高度,則防水煤巖柱高度為51~64米,即65米左右。</p><p>  根據本井田表土層分布情況,留設垂高80米的防水煤柱后各勘探線附近的回采上限標高如下表2-7所示:</p><p

21、>  表2-7 回采上限標高表 </p><p>  從上表可以看出:東二采區(qū)回風石門附近回風上限為-294~-330米;東一采區(qū)回風石門附近回風上限為-297~-323米,西一采區(qū)回風石門附近回風上限為-328~-338米,西二采區(qū)回風石門附近回風上限為-331~-343米。因此本設計確定兩個風井采用-330米的同一標高。</p>&l

22、t;p>  井田開拓方式平面圖詳見附圖。</p><p>  1.2.5 水平劃分及標高</p><p>  該井田為一緩傾斜煤層群,煤層埋藏深,儲量較為豐富?;仫L水平標高:南、西兩翼均為-330米。</p><p>  根據煤層賦存情況,設計對井田兩個水平,第一水平標高為-530米,第二水平為-700米。</p><p>  1.2.

23、6 大巷布置</p><p>  該礦井采用皮帶運煤,為減少巷道的工程量,縮短運輸路線和降低通風阻力,分別在兩翼各布置一條皮帶運輸大巷和一條軌道運輸大巷,標高均為和-530m(見開拓平面圖),又主要運輸大巷服務于整個水平,服務年限較長,大約為30年,為了使大巷不受采動影響,同時也為了便于維護,將大巷布置在距煤層底板20m,皮帶巷在井底車場附近,有所提高,主要是為有足夠的井底煤倉留出空間。另外,在皮帶巷與采區(qū)軌道石

24、門交替的地方也有所提高,防止采區(qū)軌道石門交叉。</p><p>  運輸大巷擔負著礦井幾個采區(qū)的通風、運料、行人等任務,以及用于敷設各種管道,動力電纜等,為滿足諸多要求,運輸大巷將采用砌碹支護,圍巖條件較好的則采用錨噴支護。</p><p>  礦井回風大巷布置在煤層風化帶以下的巖石中,如以前所述,該礦所采用的是兩翼對角式通風方式,故南北兩翼分別布置各自的回風大巷與南北回風井相連。又因為回

25、風大巷為整個礦井服務,服務年限長,且南北風井均做安全出口之用,所以回風大巷兼作行人用。因次回風大巷采用半圓形砌碹支護,圍巖條件較好的則采用錨噴支護。</p><p>  1.2.7 采區(qū)的接替關系</p><p>  采區(qū)的接替主要考慮以下因素:</p><p>  、投產采區(qū)的服務年限和準備采區(qū)所需要的時間的關系,以及采區(qū)開拓順序;</p><

26、p>  、各個風機的服務對象及服務年限,應盡量使各個通風系統(tǒng)的連續(xù)生產,以減少風機的作用期,節(jié)省費用;</p><p>  、該礦本著使生產集中、通風系統(tǒng)簡單的原則,采區(qū)按通風系統(tǒng)進行井田開拓和采區(qū)接替。</p><p>  按以上所述,準備先投產東一、西一采區(qū),并達產。</p><p>  1.2.8 采區(qū)布置及裝備</p><p>

27、<b> ?、?采煤方法</b></p><p>  根據煤層賦存狀況,井田開拓布置及技術裝備條件,準備采用走向長壁下行垮落采煤法。采用綜合機械化采煤和高檔普通機械化采煤方法。采用全部垮落法處理采空區(qū)。</p><p><b> ?、?采區(qū)布置</b></p><p>  達產時的采區(qū)數目及位置:</p>&

28、lt;p>  設計達產時布置東一、西一兩個采區(qū),東一采區(qū)布置一個綜采工作面和一個瓦斯預抽面,西一采區(qū)也布置一個綜采工作面和一個瓦斯預抽面,達產時礦井產能力為2.40Mt/a。</p><p>  ⑶ 采區(qū)上山、區(qū)段平巷的布置</p><p>  本礦井為高瓦斯雙突礦井,為滿足高沼氣雙突煤層開采時通風的要求,設計采區(qū)上山按三條布置。即:一條軌道上山,一條皮帶運輸上山,一條行人通風上山。

29、這種布置的優(yōu)點是:專巷專用,能滿足雙突礦井通風的要求,安全可靠,膠帶機上山風速小,對降低采區(qū)煤層污染,改善工作面生產環(huán)境均為有利。另外,上山斷面小,有利于巷道的施工和長期維護。</p><p>  采區(qū)上山布置方式考慮了三個方案:①巖石上山 ②煤層上山 ③煤層、巖層上山相結合。三種方案的比較如下表2-9:</p><p><b>  表2-9</b></p>

30、;<p>  根據上表比較及該采區(qū)煤層的特點,該區(qū)瓦斯涌出量較大,為使上山的維護及滿足通風要求,根據煤層頂底板巖性情況,在底板巖石中布置皮帶上山、軌道上山和回風上山各一條,軌道上山與回風上山距煤層15m,皮帶上山距煤層20m,傾角為19°。</p><p>  各區(qū)段在煤層中布置兩條平巷,一條為運輸巷,一條為軌道巷,即上順槽和下順槽。</p><p>  第三節(jié)

31、 地質構造</p><p>  1.3.1 井田地質構造特征</p><p><b> ?、?構造形態(tài)</b></p><p>  公司井田位于淮南煤田的中偏北部,在軸向北西的潘集背斜之東部隆起區(qū)。地層基本上呈一扇形展布,產狀變化較大;其北翼傾角一般為20°~35°,南翼傾角較平穩(wěn)為5°~15°,總體構

32、造形態(tài)為北陡南緩且東部傾伏端呈寬緩型的隱伏背斜。</p><p>  井田內斷裂構造比較發(fā)育,但具有明顯的區(qū)段差異性。全區(qū)共發(fā)現中等以上的斷層85條,其中正斷層59條,逆斷層26條,落差大于100m的11條,100m~50m的7條,50m~30m的13條,﹤30m的54條,西部Ⅵ-Ⅶ-Ⅷ線間計有斷層31條,其中落差≥ 20m的7條斷層中3條為邊界斷層。斷層組基本與軸線平行,局部有火成巖侵入。</p>

33、<p>  在開拓范圍內,-530米水平以上至-330米水平,常見構造以中小型斷層為主,其次,節(jié)理廣泛發(fā)育,局部因受主體構造影響,有小褶曲及局部地段沿走向稍有起伏。</p><p><b> ?、?地層產狀</b></p><p>  北斜南翼走向北30度至70度西,傾向南西,垂向上,由線至深,傾角由緩變陡(5度至10度),北翼-530米水平走向北25

34、度至70度西,傾向北東,由淺深,傾角從20度變化到30度,局部因受到斷層影響,傾角可達35度-40度,-330米水平,走向北40度至20度西,傾向北東,傾角2度至18度</p><p><b>  ⑶ 斷層</b></p><p>  經勘探工程控制和建井期間井巷工程揭露見落差大于10米的斷層共47條。而且井田中小型斷裂構造發(fā)育,這些都是影響井巷施工,采區(qū)布置,巷道

35、支護等主要不利地質因素。</p><p>  開拓范圍內主要斷層分述如下:</p><p>  ① F66逆斷層,位于井田北部,6-7線至2-3線之間,延展長度7.63公里,傾向南西,傾角5度-78度,落差5-125米,由南翼向西逐漸減小。-530米水平以上,僅五線切割13-1煤層,斷層控制嚴密,共11個鉆孔南翼運輸石門3條巷道穿過,8條地震測線反映,并受其控制,屬查明斷層。</p&

36、gt;<p> ?、?F2正斷層,位于4-5線至2線之間的背斜南翼,3線以東斜切軸部,延展長度3。5公里,傾向南,傾角65度-80度,落差8-130米,切割13-1煤層-4-1煤層,斷層控制嚴密,共有6個鉆孔,2條地震測線反映明顯,該斷層屬查明斷層。</p><p>  ③ F2-3斷層,位于4-5線至2線之間,在四西線,因斷層傾角緩而與F2相交,導致無露頭,延展長度3。2公里,傾向南,傾角39度-

37、63度,落差6-110米,共有8個鉆孔穿過,8條地震測線控制,該斷層屬查明斷層。</p><p> ?、?F4逆斷層,位于4東線至2-3線之間,延展長度2。2公里,傾向南南西,傾角6度-75度,落差0-20米,切割13-1煤層,1個鉆孔穿過,5條地震測線控制,屬查明斷層。</p><p> ?、?F3逆斷層,位于4-5線至2-3線之間,延展長度3.5公里,傾向南南西,傾角30度-65度,落

38、差0-65米,切割13-1煤層至4-1煤層,斷層控制嚴密,4個鉆孔穿過,7條地震測線控制,屬查明斷層。</p><p> ?、?F10正斷層,位于4西線至2-3線之間,背斜北翼,延展3公里,傾向北,傾角54度-75度,落差0-110米,切割13-1煤層至1煤層,斷層控制嚴密,5個鉆孔穿過,4條地震測線控制,屬查明斷層。</p><p>  ⑦ F12逆斷層,位于背斜北翼的四東線至四-五線之

39、間,落差18米,傾向北北西,傾角67度-68度,延展長度0.9公里,控制鉆孔為IV2,該斷層雖在開拓范圍內巷道中實現,但仍屬待進一步查明斷層。</p><p>  ⑧ F25正斷點位于背斜北翼的4西線至5線之間,西翼采區(qū)內落差為15米,延展長度0.4公里,傾向北,傾角60度-66度,控制嚴密,控制點為西至東翼13-1煤層軌道巷,屬需進一步查明斷層。</p><p> ?、?F11-1號逆

40、斷點,位于背斜北翼-530米水平,南B組運輸石門,揭露延展長度500米,傾向北東,傾角45度,落差8-25米,切割11-2煤層,控制點一個。</p><p>  ⑩ F11號逆斷點,位于背斜北翼-530米水平,南翼BC組運輸石門,揭露延展長度100-150米,傾向北東,傾角55度,落差10-12米,切割11-2煤層,控制點一個。</p><p>  F10-4號逆斷點,位于背斜北翼-530

41、米水平,南C組運輸中間石門,傾向北東,傾角45度,落差10-12米,控制點一個,延展長度待進一步查明。</p><p>  F29號逆斷點,位于背斜北翼,南2回風石門,傾向南,傾角55度,落差10-15米,控制點一個,延展長度待查。</p><p>  F10-3號正斷點,位于背斜北翼-330米水平,南C組回風石門,傾向北東,傾角55度,落差8-13米,切割11-2煤層,控制點一個。<

42、;/p><p>  經統(tǒng)計做玫瑰花圖等多種手段分析,該礦建井期間所揭露斷層及斷點有如下特征:</p><p> ?、?落差在3米以上斷層及斷點正多于逆;</p><p> ?、谘诱狗较虮睎|南西的多于北西南東的;</p><p> ?、?傾角大,一般在50度以上,85度以下;</p><p>  ④ -350米水平,-33

43、0米水平多于-530米水平。</p><p><b> ?、?節(jié)理及裂隙</b></p><p>  節(jié)理大致分為三組:第一組延展方向為北西-南東,第二組延展方向為北東-南西,兩組普遍呈X型交錯出現;第三組延展方向基本與煤層走向一致,傾角較小,主要特征歸納如下:</p><p>  (1)全礦區(qū)普遍發(fā)育,它是構造巖體破碎,圍巖壓力增大的主要因

44、素之一;</p><p>  (2)延展方向為北東,南西的比其它方向多且長;</p><p>  (3)傾角大,垂直切割深度較深。</p><p><b> ?、?小褶曲</b></p><p>  該井田以內受構造影響及區(qū)域性南北應力作用,在背斜北翼開拓范圍內,運輸水平,回風水平及采區(qū)內,小褶曲及波狀起伏均發(fā)育,這些

45、小型褶曲特點是,幅度小,軸線延展短,在煤層構造圖上反映不出來,平面圖上未出現。</p><p><b> ?、?巖漿巖侵入體</b></p><p>  該井田-530米水平以上開拓范圍內,未發(fā)現火成巖,-530米水平以下,據勘探成果有6個鉆孔(四13,四15,013,四-五21,水二1)見到巖漿巖侵入,水二1,五1013孔侵入太原組底部,11,12灰?guī)r之間,四-五

46、21孔侵入在3、1煤附近,四13和四15侵入到4-1、4-2煤,自井田中部,南翼向東侵入層位逐漸增高,巖漿巖為灰白色細晶巖,呈小型巖床出現,所見厚度2.08-14.02米,侵入煤層附近時,可使煤層變薄,吞蝕,煤質變?yōu)樘烊唤骨矣绊懛秶淮蟆?lt;/p><p>  巖漿巖絕對年齡為1.1億年,屬燕山期。</p><p>  1.3.2 地層、煤系與煤層</p><p>&

47、lt;b> ?、?地層</b></p><p>  井田地層為全隱蔽區(qū),鉆探所及地層自上而下依次為第四系,第三系,三疊系,二疊系,石炭系和奧陶系。</p><p><b>  ⑵ 煤系</b></p><p>  本區(qū)煤系地層有石炭系的太原組和二疊系的山西組與石盒子組,全被139—310米厚新地層所覆蓋。</p>

48、;<p>  石炭系中上統(tǒng)本溪,太原組(C2+3)厚約124米,主要由鋁質泥巖,砂質泥巖,泥巖,砂巖,灰?guī)r組成,含炭巖十二至十三層。太原組含薄層煤5—9層,無開采價值。</p><p>  二疊系(P),厚約985米,自上而下分為山西組(Pl),下石盒子組(P),上石盒子組(P),石千峰組(P)。石千峰組(P)厚約270米,不含煤,主要為灰綠,灰紫等一套雜色砂巖,粉砂巖,泥沿組成。二疊系含煤層地層總

49、厚715米,含煤38層,煤層總厚37.5米。含煤系數為百分之五,自上而下分為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上石盒子組三組。</p><p>  具有工業(yè)價值的可采煤層均賦存于二疊系的山西組與石盒子組之中,因此該兩組為主要含煤地層。山西組與石盒子組總計厚約460米,可細分為七個含煤段。分述如下:(表1.3.1煤系地層情況表)</p><p>  ① 山西組(Pl)即第一含煤段</p>&

50、lt;p>  該段厚70—83米,平均75米為第一含煤段,含1煤,3煤二層,且為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層。太原組1灰距1煤約16—17米,厚約3米,全井田發(fā)育穩(wěn)定,可作為對比1煤,3煤標志曾,建井期間,除-530米南—B運輸石門揭露過依次3煤層外,其他所有井巷工程均未揭露過山西組地層。</p><p> ?、?石盒子組(Pf)即第二含煤段 </p><p>  該段厚120—145米,平均

51、130米,為第二含煤段,含煤9—11層,其中主要可采煤層6層:4—1,4—2,5—1,6—1,7—1,8。下部以含礫中粗砂巖,(即駱駝菠砂巖),與第一含煤段分界。該砂巖以灰白色為主,灰綠,灰黃次之,厚層狀,厚約10—15米,以中粗粒為主,局部含礫及泥質包體,鈣泥質膠結。全井田穩(wěn)定,發(fā)育標志特征,距4—1煤層以下25米,可作為確定和對比4煤層主要標志層。駱砂以上為鋁質泥巖,該層常由一套底部為花斑狀泥巖,下部常含鋁緬狀泥巖,中部,上部鋁土巖

52、組合而成,淺灰,銀灰色,性軟,致密,細膩,手模具有滑感,貝殼狀斷口,花斑呈紫褐色,局部含,菱鐵質結核,該層在全井田發(fā)育穩(wěn)定,距4—1煤層下15米左右,是確定和對比4煤層的標志層。</p><p>  中部主要為砂泥互層,灰白色中細粒砂巖與淺灰色泥巖互層,層理清楚,裂隙發(fā)育,全井田大部分發(fā)育,可作為參考對比5煤和6煤的標志層。</p><p>  上部以砂巖,粉砂巖,泥巖為主。本組富含植物化

53、石碎片(貓眼鱗片,蘆木,香形貝等)。</p><p><b> ?、?第三含煤段</b></p><p>  上石盒子組包含第三至第七計五個含煤段,第三含煤段90—120米,平均105米,含煤3—4層(第10至11—3煤),其中11—2煤為主要可采煤層。下部以9煤之頂的砂巖底界與第二含煤段分界,中部以泥巖,砂質泥巖為主,井田大部分發(fā)育一層花斑狀泥巖,上部以砂泥巖互層,

54、泥巖,砂巖為主,11—2煤層底版之下全區(qū)大部分發(fā)育有一層灰白色,中細粒砂巖,性硬,可作為以參考對比11—2煤層的標志層。</p><p>  本段富含植物化石碎片(輪葉,鱗木,楔木等)。</p><p><b> ?、?第四含煤段</b></p><p>  該段厚110—135米,平均120米,含煤6層(第12至15煤),其中13—1煤為全區(qū)

55、主要可采煤層。</p><p>  底部以灰白色砂巖與第三含煤段分界,下部為紫紅色花斑狀泥巖。</p><p>  中部以泥巖,薄層砂巖為主,并夾有薄層菱鐵砂巖,上部為紫紅色,銹黃色花斑狀泥巖及灰色泥巖,并含菱鐵結核,本段花斑狀泥巖,全井田大部分發(fā)育,可作為對比13—1煤的標志層。</p><p>  本段富含植物化石碎片(大羽羊齒,須羊齒等)。</p>

56、<p><b> ?、?第五含煤段</b></p><p>  該段厚60—85米,平均70米,含煤5層(第16—1至17—3煤層)均不可作為可采煤層,17煤層局部可采。</p><p>  該段巖性以灰綠,青灰色為特征,上部以泥巖,粉砂巖為主,中下部以砂泥巖互層為主。</p><p>  建井期間僅在-530米水平南翼及西翼運輸

57、石門揭露了該含煤段。</p><p><b> ?、?第六含煤段</b></p><p>  該段厚80—107米,平均90米,含煤層5層(第18—1至21煤層)均不可開采。</p><p>  底部以18煤以下的中細砂巖與第五含煤段分界,本段巖性以灰綠,青灰色泥巖,灰白色砂巖,粉砂巖為主,-530米西翼運輸石門在19煤底板之下,見有薄層硅質海

58、綿巖(隧石層)。</p><p>  建井期間,僅在-530米水平西翼和南翼運輸石門中揭露該含煤層。</p><p><b> ?、?第七含煤段</b></p><p>  該段厚105—140米,平均125米,含煤層5層(第22至26煤層),極不穩(wěn)定,均不可采。</p><p>  底部以22煤下的中砂巖作為與第六含煤

59、段分界,本段巖性以砂巖,粉砂巖及深灰色泥巖組成。</p><p>  表 1.3.1 煤系地層情況表</p><p><b>  ⑶ 煤層</b></p><p>  井田二疊系含煤地層共有可定名煤層31層,煤層總厚34.77m。全區(qū)共有可采煤層十層,總厚27.27米,占煤層總厚的73.6%。</p><p> 

60、?、?按其可采性可分為(-530米水平以上)</p><p>  1)、全區(qū)可采煤層共八層,總厚25.27米,占可采煤層總厚的93%,分別為:13—1,11—2,8,7—1,6—1,4—1,3,1。</p><p>  2)、大部分可采煤層共二層,厚2米,占可采煤層總厚的7%,分別為5—1,4—2。</p><p> ?、?按煤層穩(wěn)定類型分:</p>

61、<p>  1)、穩(wěn)定煤層共4層,總厚13.60米,占總厚的50%,分別為11—2,8,3,1。</p><p>  2)、較穩(wěn)定煤層共四層,總厚11.67米,占總厚的7%,分別為5—1,4—2。</p><p>  3)、不穩(wěn)定煤層共二層,總厚2.0米,占總厚的7%,分別為5—1,4—2。</p><p>  ③據省煤田地質勘探一隊對西翼采區(qū)第一水平(-

62、530米以上)13—1,8煤層進行數理統(tǒng)計,13—1,8 煤層均屬全區(qū)穩(wěn)定,結構簡單,全區(qū)可采煤層。 </p><p>  各可采煤層主要特征表見下表1-3-2。</p><p>  表1-3-2 可采煤層主要特征匯總表</p><p><b>  1.3.3煤質特征</b></p><p>  本區(qū)除部分煤層

63、受巖漿巖侵入影響,局部變?yōu)榉拭骸烊唤?,據勘探資料,煤類除4—2,4—1煤層有天然焦外,其他煤層均為氣煤,其煤質比較穩(wěn)定,按新分類是1/2ZN—1/3JM,基本屬氣煤大類,主要屬特低-中硫、特低-中磷、中-富灰、中-中高發(fā)熱量、中-高揮發(fā)分、高熔灰分和富油-高油的氣煤,1/3焦煤和1/2中粘煤。此外,尚有少量的弱粘煤、長焰煤和天然焦。其可選性為極易選--極難選。因此,本區(qū)的煤主要可為煉焦配煤和動力用煤,也可作為煉油用煤。</p&g

64、t;<p>  表1-3-3 補勘前后三項指標對照表</p><p>  1.3.4 瓦斯情況</p><p>  本次潘二精補過程中,對主要可采煤層采取了瓦斯煤樣43個樣點進行了測定。(見表1-3-4)</p><p>  建井期間,在-530米水平西翼B組運輸石門揭露過4—1煤層前,經打鉆測壓,測得最大壓力為39.5公斤/平方厘米。在建井期間,共

65、發(fā)生大小煤層與瓦斯突出9次,其中最大的一次為88年4月,-520米西二運輸石門4—1煤層與瓦斯突出,煤體突出最遠距離為96米,突出煤矸量1433立方米,瓦斯量22000立方米。</p><p><b>  表1-3-4</b></p><p>  1.3.5 其它可采技術條件</p><p><b> ?、?煤層頂底板</b&g

66、t;</p><p>  本區(qū)主采煤層的直接頂板為泥巖,砂質泥巖,少量為粉砂巖和砂巖,各煤層直接底板大部分為泥巖和砂質泥巖。泥巖,砂質泥巖頂板屬不穩(wěn)定-中等穩(wěn)定類型,粉砂巖和砂巖頂板則屬中等穩(wěn)定-堅硬類型。煤層頂底板巖性詳見表1-2。</p><p>  ⑵ 瓦斯、煤塵與自燃</p><p>  潘二公司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4-1、4-2,及-440以下11-2為嚴

67、重突出危險煤層,突出等級為3.0D。一水平礦井絕對涌出量為35.68m3/min,相對涌出量為24.83m3/t。本礦除1,3煤層屬不自燃外,其余可采煤層都有自燃發(fā)火傾向,一般發(fā)火期為3-6個月,屬Ⅱ級自燃發(fā)火礦井,各可采煤層的煤塵均有爆炸危險,爆炸指數33%-42%。</p><p><b> ?、?地溫</b></p><p>  本區(qū)為地溫異常區(qū),地溫梯度大于3

68、0℃/100m,從縱向上看,地溫隨深度增加而升高,且相關性極好,從橫向上看,則為背斜軸部高于翼部,北翼略高于南翼。</p><p>  根據井溫孔實測資料分析,本井田地溫增溫率,淺部200米以內遞增2.4℃/百米;深度在200~400米遞增2.6℃/百米;深度在400~600米遞增2.8℃/百米;深度在600米以下平均遞增3℃/百米。</p><p>  本區(qū)第一水平地溫為30.7℃-39

69、.4℃,為二級熱害區(qū)。</p><p>  第四節(jié) 礦井水文地質</p><p>  1.4.1礦井主要充水水源</p><p>  本區(qū)基巖為厚139.41m~315.00m的西北厚東南薄的新生界松散層所覆蓋。按照松散沉積物的組合特征和賦水狀況,可將其分為頂、上、中、底四個含水層(組),其中中含與底含之間有一性能較好的粘土層相隔,但由于局部地段有古潛山存在(遠離

70、主要煤層),因而彼此間有些水力聯系。底含為直接充水含水層。從建礦以來底含靜止水位高程由原來的+23.46m~+23.77m降至目前的-8.36~-16.34m的現象來看,足以說明其對基巖確有一定的補給作用。因此,為防止該層的孔隙水潰入礦井,必須留設適當的煤柱,設計防水煤柱為80m,目前已上提至50m。</p><p>  本礦井水文地質條件屬于“中等類型”,其主要含水層組為第四系沙礫層含水組煤系砂巖裂隙含水組及石

71、灰?guī)r巖溶裂隙含水組。</p><p>  ⑴ 第四系沙礫層含水組:</p><p>  本井田第四系覆蓋層厚度為139.41—315.00米,平均厚度約200米。它大致沿背斜南側呈凹槽狀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增厚,并在一、二線之間的水13孔附近為一古隆起,新地層最薄處僅有139.41米。根據含水層組的水文地質特征對比,它可再分為上、中、下三組。</p><p>  

72、① 上部砂層含水組:</p><p>  組厚80米左右,淺部為砂質粘土夾簿層細粉砂,富水性中等;25米以下為中細砂夾數層不穩(wěn)定粘土,水量豐富,水質良好,q=0.798~6.180公升/秒·米,水位標高+18米左右,水質重碳酸一鈣一鈉型,水溫17℃左右,為良好的供水水源。本組下部為一薄而不穩(wěn)定的弱隔水層,且局部與中部砂層含水組上段有水力聯系。</p><p> ?、?中部砂層含水

73、組:</p><p>  組厚95—280米,以粘土類為主,間夾薄層細砂和砂質粘土,富水性弱—中等。本組據潘一井田七線水47孔分段抽水資料,下段砂層q=0.398公升/秒·米,中斷砂層q=0.274公升/秒·米,上段砂層q=1.002公升/秒·米。中、下段水位高出地表2.03——2.17米。水質除上段為氯—重碳酸—鈉型外,中、下段均為氯化鈉型。水溫22℃左右。</p>

74、<p>  本組底部與下部砂礫層含水組之間為一粘土隔水層,厚度0~40米,它除了在基巖古隆起處缺失(但又為后期粘土所代替)外,分布穩(wěn)定,為一良好隔水層。使之下部砂礫層含水組與其之上的各含水層之間無水力聯系。</p><p> ?、?下部砂礫層含水組:</p><p>  組厚0~74米。它沿古地形凹槽內分布的較厚,向兩側逐漸變薄,在局部古地形隆起處尖滅缺失。其富水性隨含泥量多少及

75、含水層厚薄而變化,槽內q=1~2公升/秒·米,兩側逐漸減小至0.1~1公升/秒·米以下,水位標高+23.40~+23.77米,自西北流向東南,坡度約為萬分之一,水質為氯~鈉型,水溫23~28℃。</p><p>  本含水組直接覆蓋于煤系地層之上,與煤系直接發(fā)生水力聯系,但因組內為多層非均質含水層交互沉積,并夾有1—12層不穩(wěn)定粘土,使之逕流條件緩慢,垂直運動小于水平運動,故它是以靜儲量為主的

76、含水層。加之煤系地層透水性極弱,因而減少了它直接對礦坑充分的威脅。</p><p> ?、?煤層系砂巖裂隙含水層(組):</p><p>  可采煤層含煤段中,砂巖累計總厚度約為196米,它分布于粘土巖、砂質粘土巖和煤層之間,分層厚度不甚穩(wěn)定,各分層之間無明顯的水力聯系。砂巖巖性致密,僅局部裂隙發(fā)育,因而其富水性較弱。經建井期間揭露砂巖裂隙含水層證實,它是以靜儲量為主的裂隙含水層,故煤系砂

77、巖水對煤層開采威脅不大。</p><p>  ⑶ 太灰?guī)r溶裂隙含水層(組):</p><p>  太原群計厚近140米,其中灰?guī)r累計厚度為40~55米,除背斜軸部裂隙比較發(fā)育,鉆孔發(fā)生漏水外,兩翼無漏水現象。</p><p>  該組距1煤9.23m~31.33m,平均間距約15.29m,在正常情況下與1煤層無水力聯系,但因其間距較小,加之太灰水頭壓力又較大,以及受

78、采動和斷層切割等影響,則太灰勢必要向1、3煤底板突水(1煤與3煤間距為1.92m~7.77m,平均2.01m),所以在可采1、3煤層時,首先必須進行疏水降壓,方能確保生產的安全。</p><p> ?、?奧灰?guī)r溶裂隙含水層(組):</p><p>  厚度不詳,以厚層灰?guī)r為主,夾薄層泥質灰?guī)r,巖性致密,局部見構造裂隙,富水性較弱。溶水性為弱~中等,因其上距煤系較遠,故對礦井開采無直接影響,

79、但可能通過太灰而對煤系井行間接充水。</p><p><b> ?、?斷層的導水性:</b></p><p>  由于煤系地層以粘土巖為主,斷層帶為破碎巖石和泥質充填,故導水性微弱??梢姳緟^(qū)斷層因煤系的富水性較弱而表現出富水性弱和導水性差的特點。但當礦床開采時,由于采動影響,斷層可能成為地下水潰入礦坑的主要途徑。</p><p>  綜上所述,

80、本區(qū)的主要充水源為:新生界松散層孔隙含水層(組)、煤系砂巖裂隙含水層(組)和太灰?guī)r溶裂隙含水層(組)。</p><p>  1.4.2 礦井涌水量</p><p>  根據本井田煤系地層水文地質條件與淮南各生產礦井基本相同的特征,同時考慮留設有垂高80米的防水煤巖柱后第四系底部沙礫層含水組的水,僅能通過煤系地層正常滲入礦坑條件,在礦井設計中考慮了井筒淋水,原煤層防火灌漿水、除塵灑誰等因素影

81、響在內,設計一水平,正常涌水量550m3/h,最大涌水量750m3/h。預測:一水平,正常涌水量304m3/h,最大涌水量416m3/h。近半年實際:正常涌水量186m3/h,最大涌水量214.6m3/h。</p><p><b>  礦井通風系統(tǒng)</b></p><p>  礦井通風系統(tǒng)是礦井生產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礦井通風系統(tǒng)設計的合理與否對全礦的安全生產以及經濟

82、效益具有長期而重要的影響。</p><p>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2.4mt/a, 為大型礦井。井田走向長約12公里,傾斜寬1.3~4.5公里,井田面積約35平方公里,潘二公司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4-1、4-2,及-440以下11-2為嚴重突出危險煤層,突出等級為3.0D。一水平礦井絕對涌出量為35.68m3/min,相對涌出量為24.83m3/t。本礦除1,3煤層屬不自燃外,其余可采煤層都有自燃發(fā)火傾向,一般發(fā)

83、火期為3-6個月,屬Ⅱ級自燃發(fā)火礦井,各可采煤層的煤塵均有爆炸危險,爆炸指數33%-42%。</p><p><b>  1.通風系統(tǒng)的選取</b></p><p><b> ?、?中央并列式</b></p><p>  優(yōu)點:中央并列式進回風均布置在中央工業(yè)廣場內,地面建筑和供電集中,建井期限較短,便于貫通,初期投資少,

84、出煤快,護井煤柱較小,礦井反風容易,便于管理。</p><p>  缺點:風流在井下的流動路線為折返式,風流線路長,阻力大,井底車場附近漏風大。工業(yè)廣場受主要通風機噪聲的影響和回風風流的污染。</p><p>  適用條件:適用于煤層傾角大、埋藏深、井田走向長度大于4KM,瓦斯與自然發(fā)火都不嚴重的礦井。</p><p><b> ?、?兩翼對角式</

85、b></p><p>  優(yōu)點:風流在井下的流動線路是直向式,風流路線短,阻力小。內部漏風少。安全出口多,抗災能力強。便于風量調節(jié),礦井風壓比較穩(wěn)定,工業(yè)廣場不受回風污染和通風機噪聲的危害。</p><p>  缺點:井筒安全煤柱壓煤較多,初期投資大,投產較晚。</p><p>  適用條件:煤層走向大于4KM,井型較大,瓦斯與自燃發(fā)火嚴重的礦井;或低瓦斯礦井

86、,煤層走向較長,產量較大的礦井。</p><p>  根據潘二礦的煤層走向,以及初期的風量需求,和經濟情況,設計選用兩翼對角式通風系統(tǒng)。</p><p><b>  2.通風方式的選擇</b></p><p><b> ?、?抽出式</b></p><p>  主要通風機安裝在回風井口,在抽出式主要

87、通風機的作用下,整個礦井通風系統(tǒng)處于低于當地大氣壓力的負壓狀態(tài)。當主要通風機因故停止運轉時,井下風流的壓力提高,比較安全。</p><p><b> ?、?壓入式</b></p><p>  主要通風機安設在入風井口,在壓入式主要通風機作用下,整個礦井通風系統(tǒng)處在高于當地大氣壓的正壓狀態(tài)。在冒落裂隙通達地面時,壓入式通風礦井采取的有害氣體通過塌陷區(qū)向外漏出。當主要通風

88、機因故停止運轉時,井下風流的壓力降低。采用壓入式通風時,須在礦井總進風線路上設置若干通風構筑物,使通風管理困難,且漏風較大。</p><p><b> ?、?壓抽混合式</b></p><p>  在入風井口設置一風機做壓入式工作,回風井口設一風機做抽出式工作。通風系統(tǒng)的進風部分處于正壓,回風部分處于負壓,工作面大致處于中間,其正壓或負壓均不大,采空區(qū)通連地表的漏風因

89、而較小。其缺點是使用的的通風機設備多,管理復雜。</p><p>  三種通風方式,從技術上來講壓抽混合式較好,從經濟上來說壓入和抽放出式較節(jié)省,結合本礦的實際情況,潘二礦選用抽出式通風機作為礦井的主要通風設備。</p><p>  第三章 礦井需配風量的計算與確定</p><p><b>  礦井總風量的計算:</b></p>

90、<p>  根據《煤礦安全規(guī)程》有關規(guī)定,礦井需要的風量應按下列要求分別計算,并選取其中的最大值:</p><p>  1、按井下同時工作的最多人數計算</p><p>  Q礦通=4×N×K礦通</p><p><b>  式中:</b></p><p>  Q礦通——礦井總供風量,m3

91、/s</p><p>  N——井下同時工作的最多人數,302人</p><p>  K礦通——礦井通風系數,當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風系數時,</p><p>  K=1.20~1.25。</p><p>  Q礦通=4×302×1.25=1510m3/min=25.2m3/s</p><p>  2、

92、礦井總風量按采煤、掘進、硐室及其它地點實際需要風量總和計算。</p><p>  Q礦=(∑Q采+∑Q掘+∑Q硐+∑Q其它)×K礦通 m3/s</p><p><b>  式中:</b></p><p>  ∑Q采——采煤工作面實際需要風量的總和,m3/s;</p><p>  ∑Q掘——掘進工作面實際需要

93、風量的總和,m3/s;</p><p>  ∑Q硐——獨立通風硐室實際需要風量的總和,m3/s;</p><p>  ∑Q其它——其它井巷需要風量總和,m3/s;</p><p>  K礦通——礦井通風系數,取1.25;</p><p>  第一節(jié) 通風容易時期礦井所需風量的計算</p><p>  每個采煤工作面的

94、實際需風量,應按下列各項分別進行計算,然后取其中的最大值。</p><p>  1).按瓦斯(或二氧化碳)涌出量計算</p><p>  2).按工作面同時工作的最多人數計算</p><p>  3).按工作面氣溫與風速的關系計算</p><p>  4).綜采工作面所需風量確定</p><p>  5).按《煤礦安全

95、規(guī)程》規(guī)定的最低與最高風速計算</p><p>  3.1.1通風容易時期綜采工作面所需風量計算</p><p>  礦井達產時礦井共有東一和西一兩個生產采區(qū),每個采區(qū)各有一個綜采工作面和一個備用工作面,以下分別用Q采東、Q東備和Q采西、Q西備代替兩綜采工作面和備用工作面。</p><p><b> ?、?瓦斯涌出量計算</b></p&g

96、t;<p>  根據《煤礦安全規(guī)程》規(guī)定,按采煤工作面回風巷風流中瓦斯的濃度不得超過1℅的要求計算。即:</p><p>  Q采=100q瓦采×K采通</p><p><b>  式中:</b></p><p>  Q采——采煤工作面實際需要風量,m3/min;</p><p>  q瓦采——采

97、煤工作面瓦斯絕對涌出量,經過抽放后東一采區(qū)綜采工作面為12m3/min,西一采區(qū)綜采工作面為14m3/min.</p><p>  K采通——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不均勻的備用系數,綜采取1.5。</p><p>  Q采東=100q瓦采×K采通</p><p>  =100×12×1.5</p><p>  =18

98、00 m3/min</p><p>  Q采西=100q瓦采×K采通</p><p>  =100×14×1.5</p><p>  =2100 m3/min</p><p>  經計算兩個綜采回采工作面需風量分別為1800m3/min和2100m3/min。</p><p> ?、?按工

99、作面溫度計算</p><p>  Q采=60×V采×S采×K1,m3/min</p><p><b>  式中:</b></p><p>  V采——采煤工作面風速,長壁工作面溫度在23~26℃時,工作面風速應在1.5~1.8m/s之間,本設計取1.8m/s。</p><p>  S采——采

100、煤工作面平均斷面積,東一采區(qū)綜采工作面取12.32m2,西一采區(qū)綜采工作面取14m2。</p><p>  K1——工作面長度風量系數,L>180m時 K1=1.30~1.40。本設計取1.40.</p><p>  Q采東=60×V采×S采×K1</p><p> ?。?0×1.8×12.32×1.

101、4</p><p> ?。?863m3/min</p><p>  Q采西=60×V采×S采×K1</p><p>  =60×1.8×14×1.4</p><p> ?。?117m3/min</p><p>  經計算兩個綜采回采工作面需風量分別為1863m

102、3/min和2117m3/min。</p><p>  ⑶ 按人數計算實際需風量</p><p>  Q采=4×N,m3/min</p><p><b>  式中:</b></p><p>  N——采煤工作面同時工作的最多人數,東一和西一綜采工作面都取N=50人;</p><p>  

103、Q采東=4×50=200m3/min</p><p>  Q采西=4×50=200m3/min</p><p> ?、?按風速進行驗算:</p><p>  15×S采≤Q采≤240×S采</p><p><b>  式中:</b></p><p>  S采

104、——采煤工作面平均斷面積,東一采區(qū)綜采工作面取12.32m2,西一采區(qū)綜采工作面取14m2;</p><p>  分別對東一和西一兩個采區(qū)進行計算:</p><p>  185≤Q采東≤2957</p><p>  210≤Q采西≤3360</p><p>  根據以上計算,東一采區(qū)采煤工作面和西一采區(qū)采煤工作面的配風量分別為1863和211

105、7m3/min。</p><p>  3.1.2 通風容易時期備用工作面所需風量計算</p><p>  備用工作面亦按采煤工作面的要求,并滿足瓦斯、二氧化碳、風流溫度和風速等規(guī)定計算需風量,且不低于其回采時需風量的50℅.即:</p><p>  Q備=0.5Q采 m3/min</p><p>  式中 Q備------備用工作面所需

106、風量,m3/min。</p><p>  所以,東一采區(qū)和西一采區(qū)備用工作面所需風量為:</p><p>  Q東備=0.5×1863 =932 m3/min</p><p>  Q西備=0.5×2117 =1059 m3/min</p><p>  3.1.3 掘進工作面所需風量</p><p>

107、  礦井生產前期,為保證生產正常接替,在正常生產期間,東一采區(qū)和西一采區(qū)各布置兩套獨立通風的綜掘機煤層平巷掘進頭,為了后期的采區(qū)接替,東翼布置有一個巖巷掘進頭,西翼布置有兩個巖巷掘進頭。</p><p> ?、?按瓦斯涌出量計算</p><p>  根據《煤礦安全規(guī)程》規(guī)定,按采煤工作面回風巷風流中瓦斯的濃度不得超過1℅的要求計算。即:</p><p>  Q掘=1

108、00q瓦掘×K掘通</p><p><b>  式中:</b></p><p>  Q掘——掘進工作面實際需要的風量,m3/min</p><p>  q瓦掘——掘進工作面的瓦斯絕對涌出量,經過瓦斯預抽東西翼掘進工作面的瓦斯絕對涌出量均為2m3/min,由于巖巷瓦斯涌出量較小,所以按瓦斯涌出量計算風量不予考慮。</p>

109、<p>  K掘通——掘進工作面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數,取K=1.8.</p><p>  經計算,煤巷掘進工作面需風量均為360m3/min。</p><p> ?、?按掘進工作面(巖巷)一次爆破的炸藥量計算:</p><p><b>  Q掘=25×A </b></p><p><b>  

110、式中:</b></p><p>  A——掘進工作面一次爆破的最大炸藥量,經計算均取8.5kg</p><p>  則Q掘=25×8.5=212.5m3/min</p><p><b> ?、?人數計算</b></p><p>  按每人每分鐘所需風量和工作面的最多人數計算工作面所需風量。</

111、p><p>  Q掘=4×N,m3/min</p><p><b>  式中:</b></p><p>  N——掘進工作面同時工作的最多人數,每個工作面均取25人。</p><p>  則Q掘=4×25=100m3/min</p><p> ?、?按局部通風機吸風量計算</

112、p><p>  Q掘=Qf×I×kf(m3/min)</p><p><b>  式中:</b></p><p>  Qf──局部通風機額定風量,局部通風機為FD-NO7.1/90型,吸風量800~600 m3/min,取600 m3/min。</p><p>  I──掘進工作面同時通風的局部通風機臺數

113、,均為1臺。</p><p>  kf──為防止局部通風機吸循環(huán)風的風量備用系數,一般取1.2~1.3。進風巷道中無瓦斯涌出時取1.2,有瓦斯涌出時取1.3。本設計巖巷取1.2,煤巷取1.3。</p><p>  Q巖掘=600×1×1.2=720 m3/min</p><p>  Q煤掘=600×1×1.3=780 m3/m

114、in</p><p>  經計算,巖巷和煤巷局部通風機供風量分別為720m3/min和780m3/min。</p><p><b> ?、?按風速進行驗算</b></p><p>  15×S掘≤Q掘≤240×S掘</p><p><b>  式中:</b></p>

115、<p>  S掘——掘進工作面斷面積,S煤掘=15.2m2,S巖掘=14.6m2。</p><p><b>  經計算:</b></p><p>  228m3/min≤Q煤掘≤3648 m3/min</p><p>  219m3/min≤Q巖掘≤3504 m3/min</p><p>  通過以上計算結果

116、,本礦井煤巷掘進工作面按780m3/min配風,巖巷掘進工作面按720m3/min配風。</p><p>  3.1.4 硐室實際需風量</p><p><b>  按經驗值給風量:</b></p><p><b> ?、?井下爆炸材料庫</b></p><p>  Q炸=200 m3/min<

117、;/p><p><b>  式中:</b></p><p>  Q炸——爆炸材料庫硐室供風量;</p><p>  ⑵變電所:2×120m3/min</p><p> ?、浅潆婍鲜遥?20 m3/min</p><p> ?、绕渌鲜遥?20 m3/min</p><p&

118、gt;  井下硐室實際需風量為680 m3/min。</p><p>  3.1.5井下其它巷道需風量</p><p>  按采煤、掘進、硐室總和的3~5%考慮,取4%。即:478 m3/min。</p><p>  綜合以上計算,則全礦井總風量為:</p><p>  Q總=(1863+2117+932+1059+780×4+7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