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李方桂和鄭張尚芳三家漢語上古音系統(tǒng)比較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9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漢語上古音系是漢語語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古音系和近代音系重要的源頭。隨著學者們的不斷研究,漢語上古音系的構擬逐漸走向細密和成熟,但不同學者對研究材料和方法的看法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有很大的差別。上古音研究有其系統(tǒng)性,但不同的系統(tǒng)差別卻很大。王力的上古音系統(tǒng)主要建立在中古音系和《詩經(jīng)》韻部的基礎上;李方桂的系統(tǒng)則進一步分析《說文解字》的諧聲來得出結論;鄭張尚芳還運用漢藏語系的比較來建構他的上古音系。三家上古音研究代表三種不同的研究范式,

2、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其他各家的系統(tǒng)都能在三家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選取王力、李方桂和鄭張尚芳三家有代表性的系統(tǒng)進行了較為全面、細致的比較研究,辨別異同、分辨是非、擇善而從,在此基礎上也提出了我們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全文除緒論和結語外共分四章:第一章“三家漢語上古音系統(tǒng)研究的材料、方法和理論分析”,討論研究涉及的《詩經(jīng)》、《說文》等材料的性質以及漢藏比較法及審音與考古的區(qū)分標準等相關問題;第二章“三家上古音聲母體系的比較”,在分析比較三家上

3、古音系的單聲母和復聲母異同的基礎上,討論上古音聲母系統(tǒng)的相關問題;第三章“三家上古音韻母系統(tǒng)的比較”,系統(tǒng)分析三家上古音的韻母系統(tǒng)并討論上古音韻母系統(tǒng)的相關問題;第四章“三家上古音聲調系統(tǒng)的比較”,總結三家聲調系統(tǒng)的異同,討論上古音聲調系統(tǒng)的相關問題。
   本文的創(chuàng)新觀點主要有:
   (一)《說文》諧聲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材料,不可不用,但也不可濫用,要對材料去偽存真?!墩f文》材料要以其中的諧聲字作為基礎,去除方音字,

4、修改誤斷的聲符,在此基礎上適當增加上古文獻的用字;《廣韻》中的有些諧聲有晚起的成分,不宜用作上古音的擬音;我們在分析諧聲系列時,還要借助古文字的研究成果,不要太迷信《說文》。只有正確理解其中的諧聲關系,才能構擬更為科學的讀音。
   (二)真耕合韻不是方言現(xiàn)象,通韻、合韻還能從歌唱時元音音質的變化中發(fā)現(xiàn)原因。《詩經(jīng)》用韻中耕部自押59個韻段,真部自押82個韻段,真耕合韻3個韻段,真耕合韻的數(shù)量和比例是極少的,大都還是自押。對于《

5、詩經(jīng)》押韻中有所謂的“真耕合韻”,我們的解釋是:真耕兩部的主元音是高元音,詩經(jīng)在歌唱的過程中,像-in這樣的音很容易隨著聲腔的延長變得近似-iη,抑或是聲腔很短時-iη的后鼻音在高元音前發(fā)生同化,聽起來像是-in,所以會出現(xiàn)押韻的情況。我們對通韻、合韻的另一種解釋是:歌唱時的元音音質可能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外圍的語音有向中間靠攏的趨勢,這樣碰到外圍的語音和中間區(qū)域的語音押韻的現(xiàn)象,也是可能的。比如,魚部和之部,我們就可以說,魚部的a和之部

6、的e(我們按金理新的擬音,王力、李方桂的擬音是(),鄭張尚芳的是())在歌唱中發(fā)生了“中和”的現(xiàn)象,使音質變得類似,所以可以押韻。
   (三)以母以及和以母有關的擬音需要重新考量。以母和端組、知組的諧聲,鄭張尚芳把端、透、定、知、徹、澄等聲母的音值擬作各種邊音,包括塞化邊音、送氣邊音、清邊音等,這樣的處理其實是不妥當?shù)?。和以母諧聲的聲母極其普遍,除了莊組外,幾乎所有的聲母都可以和以母諧聲,如果為了解釋諧聲現(xiàn)象,把以母*1-作為

7、基聲母來擬音,我們覺得不合適。我們認為以母可能并非一類,除了把以母的聲值擬為*1-外,以母還有*d-的來源,心母和以母諧聲,我們考慮擬為*sd,這樣它既可以和心母諧聲,也可能和精清從等塞擦音諧聲,但是它可以和書曉等擦音諧聲。鄭張的系統(tǒng)中,帶流音的音節(jié)竟占到將近一半,這樣流音的復聲母,我們認為有商榷的余地。
   (四)鼻流音和送氣音及書曉的諧聲關系不具備擬一整套清鼻流音的基礎。我們發(fā)現(xiàn)鼻流音不僅和送氣塞音諧聲,而且和送氣塞音同組

8、的不送氣音諧聲,比如泥母和知母澄母章母諧聲;不僅鼻流音與送氣塞音或擦音諧聲,跟鼻流音同部位的塞音也與送氣塞音或擦音諧聲,比如跟明母同部位的並母也與曉母諧聲。
   (五)日母的擬音需要重新考量。諧聲幾遇表中,日母和疑母的實際相逢數(shù)為5,小于幾遇相逢數(shù)7.6,從疑母來源的日母的擬音“兒ηj-”可疑;我們同時認為日母和明母的諧聲關系不一定是復輔音的反映,我們認為柔是矛的分化字,同時具有矛和柔的讀音或意義,后來柔字分化出來。我們不主張

9、柔擬為mi-之類的音,矛和柔在諧聲中屬于不同的系列,矛與柔的意思有一定關聯(lián),但柔不是形聲字。有些明母和日母的諧聲可能是方言的影響。
   我們認為,從諧聲的系統(tǒng)性來說,擬鼻冠音的證據(jù)還不充足。鼻音和同部位的塞音實際相逢數(shù)大都小于幾遇相逢數(shù),唯有見曉組比較可信,但這也許是由于疑母和泥母、明母的性質有所不同造成的,疑母更接近于同組的喉牙音,所以可以諧聲。
   (六)我們認為之部的侯韻字原來歸侯部侯韻。侯部侯韻系只有藍母上聲

10、和明母去聲有字,和之部侯韻系互補關系比較明顯;《廣韻》的一部分候韻屬于王力屋部的長入,一部分屬于和屋部相配的陰聲韻部侯部。
   (七)上古音系中不應該有長短元音的對立。在漢藏語系中長短元音基本上是很難押韻的,因此三等與一二四等的區(qū)別,用介音-j-解釋要更好一些。以長短元音來區(qū)三等和其它等的本來目的是為了使四個等之間達到某種平衡,但是結果卻使長短元音與聲母結合的情況很不平衡。以魚鐸陽部為例,長短元音的比例很不平衡,且像tha,t

11、haa,sa,saa,khaη,lak,laη,pak,phak,mak這樣普通的音節(jié)卻不存在。
   (八)在《詩經(jīng)》以前四聲之別,可能是由不同韻尾輔音或詞綴來區(qū)分,但到《詩經(jīng)》時代四聲正在定型,去聲可能以詞匯擴散的方式形成。古漢語的去聲如果有輔音韻尾-s,則去聲就不能算是一個獨立的聲調,入聲本身具有-p、-t、-k韻尾,也不是一個獨立的聲調。如此一來,便形成只有平、上二個聲調,我們在討論王力之部的長入短入時,也對不同的韻尾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